摘要:火電廠控制方式是火電廠自動化設計首先要確定的主要原則。上世紀六十年代后,火電廠控制方式開始經歷從“就地控制”方式向“集中控制”方式演變的第一次大變革。筆者研究認為,目前火電廠控制方式正孕育著第二次大變革,一個具有“高層監管級”的全新控制方式體系正在誕生。本文回顧火電廠控制方式第一次變革的歷史,及其對我們的啟示,并詳細分析了當前控制方式發生第二次變革的必然性,提出了新的控制方式體系結構的設想,以供發電企業控制方式體系頂層設計借鑒。
關鍵詞:火電廠;控制方式;集中控制級;高層監管級;監管信息系統
火電廠控制方式反映了火電廠管理和技術的整體水平,是火電廠自動化設計時首先要確定的主要原則。
火電廠及其自動化(信息化)技術和管理的發展是推動火電廠控制方式演變的主要原動力,而控制方式的每一次變革總是極大的解放火電廠的生產力,推動火電廠在安全、經濟和環保諸方面更上一個臺階。因此,我們要密切關注火電廠及其自動化(信息化)技術發展的態勢,適時的引領和推動火電廠控制方式向前發展。
我國火電廠控制方式經歷了就地控制和集中控制兩個階段。作者認為,目前正孕育著誕生一個由單元集中控制級和高層集中監管級復合組成的全新的控制方式體系的發展歷史階段。
1 火電廠控制方式第一次變革回顧
上世紀前半葉,我國火電廠鍋爐技術相對汽輪發電機組技術落后,故障率高,因此,適合采用母管制熱力系統。與之相適應,火電廠控制方式都采用在就地控制方式,即在鍋爐房、汽機房、除氧給水系統附近,以及各個輔助車間內配置大量分散的就地監控值班點。
進入六十年代,隨著鍋爐技術進步,若干 50MW和100MW機組開始采用單元制熱力系統,客觀上需要將爐、機、電作為一個整體進行協調的單元集中控制(Unit Central Control ,簡稱UCC)。我國老一代設計人員中思想敏感的一些專家勇敢的相繼在遼寧電廠、軍糧城電廠和高井電廠的控制方式設計中向前邁出了一大步,開創了我國首批單元集中控制的電廠,首次向人們展示了這種控制方式的優勢。
但是,火電廠從就地控制方式向集中控制方式發展被人們普遍接受和技術趨于成熟還是經歷了長達近三十年的爭論和陣痛才真正完成的,究其原因:
(1)領導工作跟不上形勢發展。火電廠從就地控制方式向集中控制方式發展要求熱工自動化在火電廠中的地位發生深刻變化。首先,要求迅速提高主設備的可控性。其次,要求迅速提高火電廠自動化技術和產品的水平。但是,當時不少人仍處于“中國人多,不能學國外的高度自動化”這種觀念中,自動化在火電建設和運行中仍處于一個邊緣化不被重視的位置上。老一輩自動化工作者盡管付出了很多努力和到處呼吁,但是在涉及到我國主要工藝設備技術發展和我國火電廠自動化產業發展這樣一些全局性問題面前,專業人員的推動力就顯得十分有限了。
(2)傳統習慣思想的束縛。先是汽機不愿與鍋爐為伍,接著習慣于在電氣中央控制室值班的發變組值班員不愿進到單元控制室與機爐為伍。甚至到九十年代中期機爐已經采用DCS操作員站監控,而電氣仍然堅持采用“強電一對一”操作,為了推動電氣和機爐統一用DCS監控而專門召開的一次全國性會議上,還爭吵的幾乎使會議不歡而散。現在回想起來似乎十分可笑,但真實的歷史發展就是如此。
歷史告訴我們,先進的生產力具有強大的生命力,不管有多大阻力,總會逐步得到絕大部分人的支持,最終會推動生產方式的變革使之適應生產力發展的需要。到上世紀八十年代末火電廠單元集中控制方式終于成為不爭的事實和天經地義的控制方式了。
隨著1997年電力規劃設計總院發布的《2000年火電廠自動化》提出發展全廠自動化系統網絡化的技術政策后,集中控制技術迅速從單元機組向全廠輔助車間發展,全廠輔助車間也進入了高度集中控制方式的階段,大幅減少了電廠運行值班人員。
這些標志著火電廠控制方式從就地控制向集中控制的第一次大變革基本完成。
2 火電廠控制方式正孕育著第二次變革
進入21世紀,隨著SIS的發展,我國火電廠控制方式早已不知不覺地孕育著第二次變革的要求。目前,SIS已經成為所有電廠的標配,SIS概念已經向廣義發展,擴展到發電企業集團級和集團科技中心級等;從技術上,隨著大數據時代的到來,SIS存儲數據的能力以及數據挖掘技術等正爆炸式發展,為我們提供了無限的想象空間。火電廠實時生產過程信息化的廣度和深度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大發展。但是,火電廠實時生產過程的監控模式幾乎沒有大的實質性變化,其弊端開始日益暴露,主要表現為:
(1)運行值班人員有數據,但沒有能力利用數據。不少電廠運行值班人員可以通過操作臺上的SIS終端得到SIS為他們提供的實時生產過程數據。但是,由于值班人員水平有限,以及主要精力是應付日常頻繁的調整操作,以及緊急情況下的事故處理。因此,根本沒有時間和能力去充分分析和利用這樣龐大的數據,特別是智能化程度不高的宏大數據。
(2)一部分專家得不到數據,或者事后才能接觸和利用數據。例如,集團科技中心或科研院所匯集著大批高級科技專家,他們平時接觸不到,或者不常接觸,或者僅僅針對要他處理某個問題時才接觸和應用其中一部分數據。
(3)另外還有一部分專家有數據,卻由于種種原因沒有充分利用數據。他們桌面上雖然也有一個SIS終端,但是,在傳統觀念影響下,采用跟MIS相同的“管理”方式,把SIS也當成一個實時性要求不高的系統,有事看看,抽空看看或者每天大致看看。
總之,目前人們對“數據就是財富”,“數據就是力量”尚缺乏足夠的認識,對實時生產過程快速積累的監控信息的應用管理和對非實時生產過程相對積聚緩慢的管理信息的應用,對待和處理方法應有所不同這一點缺乏認識。實踐證明,哪個企業接觸和研究SIS數據的技術人員,特別高層次技術專家的人數愈多,時間愈長,人員和數據的關系(人-數關系)組織得愈好,SIS帶給企業的效益就愈巨大。正因為如此,作者認為一場研究SIS發展,重新組織“人-數”關系為標志的火電廠實時生產過程新的控制方式的變革已經迫切的提到我們議事日程上來了。
3 發電企業新一代控制方式體系
過去,發電企業實時生產過程的控制方式主要只有一級,即單元集中控制(Uint Central Control,簡稱UCC)級 (嚴格講應稱: 單元集中監控級)。隨著SIS的發展,作者認為在單元集中監控級上面不僅必要而且可能發展一個高層多級集中監管級,例如:
廠級監管中心(Plant Supervisory Central,簡稱PSC)
企業集團級監管中心(Group Supervisory Central,簡稱GSC)
集團科研院級監管中心(Institute Supervisory Central,簡稱ISC)
這意味著,發電企業實時生產過程將形成一個由單元集中監控級和高層集中監管級復合組成的一個全新的控制方式體系。如果進一步擴大,面向整個發電企業,包括實時生產過程和非實時管理過程全體來說,則將形成三大部分:以DCS為支持的“監控級”,以SIS為支持的“監管級”,以及以MIS為支持的“管理級”。
為了真正理解這個全新的控制方式體系,我們還必須深刻研究“監控級”、“監管級”和“管理級”這三個概念的內涵和異同。
3.1 高層集中監管級與單元集中監控級的差異
(1)職責不同。眾所周知,單元集中控制級值班人員的職責是對機組實時生產過程進行直接的“監控”(Monitor and Control),而高層集中監管級的責任人員(包括值班人員)的職責是對全廠實時生產過程進行 “監管”(Supervisory),應當連續對實時生產過程重大問題進行及時研究和分析,經過一定的決策程序指導單元集中控制級的值班人員、調試人員、維修人員或者其他相關人員去進行必要的運行、調試或維修改造處理工作。雖然不直接進行操作,二者職責有差異,但因為同樣是針對實時生產過程,因此對后者同樣要強調實時性,強調“及時”、“連續”。
(2)監控(監管)范圍不同。單元機組級值班人員只監控一臺單元機組,而高層監管級卻監管一批同類型或不同類型、同煤種或不同煤種機組的實時生產過程。
(3)責任人技術水平要求不同。高層監管級責任人的責任范圍更大些,要求技術水平應當更高些。因此,高層監管級責任人可以配備一些比單元機組值班員水平更高級的專家,這樣做不僅必要而且是完全值得的。
3.2 高層監管(Supervisoty)級和高層管理(Management)級的差異
高層管理級的管理對象是生產經營、財務以及行政等非實時生產過程。因此,可以采用傳統的定期的或針對問題的“管理”模式;而高層監管級的對象是實時生產過程,實時信息分分秒秒在變化和積累,突發事件隨著可能發生。因此,不能沿用過去那種“管理”模式,也應采用適當的值班的監管方式,否則必將使潛在的問題愈積愈多,不能及時發現,造成與日俱增的“宏實時信息”巨大浪費,不利于電廠實時生產過程監管水平向前進一步發展。因此,我們一定要擺脫采用像對待MIS那樣的“管理”模式。
具體監管方式可以是多樣化的。例如,可以有一部分專家常年負責值班,有一部分專家可根據專業特長輪流值班,當然也可以外聘專家(類似于訪問學者)針對問題有償工作一段時間,等等。總之,在這個監管的指導思想下,高層集中監管級如何監管是個新事物,需要我們以積極態度和創新精神去不斷探索和完善。
4 加強頂層設計,迎接高層監管信息系統(SIS)發展的第二個春天
4.1 SIS概念的發展和再定義
1997年提出S I S概念,當時稱為廠級監控信息系統(Supervisory Information System ,簡稱SIS),現在看來這個定義存在兩個問題:首先,將“Supervisory ”譯成“監控”容易與“監視和控制”(Monitor and Control)的簡稱相混,因此,譯成“監管”比較合適;其二,把SIS限定在廠級范疇內已經不可取,目前已經發展到集團級、集團科研院級等。因此,應將SIS概念廣義化, 例如:廠級實時生產過程監管信息系統(廠級SIS)、集團級實時生產過程監管信息系統(集團級SIS)等等。
4.2 SIS發展的第二個春天正在到來
SIS走過了本世紀初十幾年發展的第一個春天,目前已經具備下列兩方面的客觀條件,足以迎來SIS發展的第二個春天:
(1)發電企業新的控制方式——高層集中監管方式的誕生將極大的激發SIS發展的動力,豐富SIS技術發展的內涵。
(2)大數據時代提供的技術手段為SIS插上了高飛的翅膀。
因此,可以有理由予見到SIS發展的第二個春天很快就會到來。
4.3 加強頂層設計,迎接SIS發展第二個春天
火電廠控制方式的革命,高層監管體系的建立, SIS的意義和地位已經可以和DCS相提并論,在某些方面甚至超越其作用。SIS的作用、功能、范圍和技術條件等等都將隨之不斷豐富和發展。對于這個新事物,我們仍要堅持“摸著石頭過河”,一邊探索,一邊總結和推廣。但是,高層集中監管級是一個涉及到發電企業的全局性問題。因此,必須有領導層的高屋建瓴和加強頂層設計,才能使這場深刻的變革能健康和快速的向前發展。因此, 領導層的關注和頂層設計的加強,是迎來SIS健康發展第二個春天的十分必要的關鍵因素。
作者簡介 侯子良(1935-),男,上海人,教授級高級工程師,主要從事電廠自動化(信息化)技術的研究和工程技術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