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倍福公司中國區董事總經理、中國科技自動化聯盟理事長 梁力強
毋庸置疑,在全球新一輪工業革命浪潮正席卷而來,無論是德國政府正大力推行的“工業4.0”,還是美國政府所倡導的“第三次工業革命”,都預示著數字化、智能化技術將深刻改變制造業的生產模式和產業形態,以其為基礎構建的“智慧工廠”將成為未來制造業的必然發展趨勢。
對于以獨特的“基于PC的控制技術”立足自動化領域的倍福來說,在當前這場遍及全球的制造業智能革命中,其積極參與其中可謂水到渠成,而讓人驚嘆的是對于“智慧工廠”這一新的理念,倍福的著眼并不是簡單的產品或是解決方案,而是立足整個產業的氣魄和格局。
作為德國倍福致力中國市場17年的掌舵人,德國倍福公司中國區董事總經理梁力強此次以其另外一個身份——中國科技自動化聯盟理事長,坐在記者對面,有條不紊地講訴、分析他對智慧工廠的認識和理解,理性、嚴謹卻不失激情。他期待聯合產業鏈各方力量,以中國科技自動化聯盟為平臺,打造最適合中國制造業用戶的“智慧工廠”。
“中國科技自動化聯盟”跨企業、跨行業,優勢互補
中國科技自動化聯盟成立于2011年11月,由德國倍福自動化有限公司、北京易能立方科技有限公司聯合發起。采訪中,梁力強告訴記者這一想法源于他和北京易能立方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王健對于自動化定義的思索和探討。
隨著現代科技(計算機技術、互聯網技術、通信技術)和自動化技術本身日新月異的進步,自動化與IT技術、通信技術的結合已成為一種發展趨勢,并且自動化行業需要解決的問題范圍有了很大的延伸。因此,他們一致認為:傳統的、籠統的自動化概念已經難以滿足現實需要,有必要對自動化市場重新進行定義。在他們多次的思想碰撞后,“科技自動化”的概念應運而生:“我們將面向批量生產和大規模制造的自動化統一定義為傳統生產自
動化,而將面向科學研究、技術研發和先進制造業的自動化納入科技自動化的范疇。”
梁力強強調:“正是源于這個全新的定義,我們認為當前的自動化已經是一個多學科、多技術的融合,需要一個跨企業、跨行業的平臺,讓大家來互相交流、優勢互補、共同發展。這即是中國科技自動化聯盟的緣起。”
中國科技自動化聯盟的宗旨是:以先進的自動化技術推動科技創新和先進制造業的發展;以智慧工廠為目標,促進先進自動化技術在各行業的應用,提高行業整體自主創新能力和產業進步;同時通過聯盟的各種服務和活動形成行業內的資源優勢互補,促進聯盟會員自身發展。
據其介紹,聯盟秉承“開放、創新、平等、共贏”理念,自成立以來一直持續發展會員,目前已有16家單位會員,40位左右的個人專家會員,成員覆蓋了自動化廠商、系統集成商、OEM設備廠商、軟件及解決方案提供商、仿真測試和創新研發支持、創新咨詢與服務,乃至媒體和投資機構等,初步構建了一條科技自動化領域內的生態鏈。
聯盟自成立以來,組織各地會員頻繁開展交流、聚會等活動,通過大量的思想碰撞使聯盟內會員和企業找到了創新的營銷思路,形成優勢互補、資源共享、多方共贏的良好局面,聯盟內部已經促成一些合作項目。尤為重要的是2012年8月,中國科技自動化聯盟首創性地提出了“智慧工廠1.0”的理論框架。短短一年的時間,這一理論框架如今已經被賦予豐富的現實意義,并正在落到實處。
“智慧工廠1.0”,從中國制造業現狀與需求出發
事實上,“智慧工廠”已成為近兩年自動化行業的探討熱點,尤其是“美國第三次工業革命”、“德國工業4.0”一經提出,更是引起中國自動化行業熱議,各種描述、解讀以及對于中國制造業的應對之策的建議、意見也隨之噴涌而出。
對此,梁力強認為中國的智慧工廠建設不能脫離中國制造業的現狀。德國的工業革命4.0基于德國高度發達的制造業基礎、極高的IT應用水平和高素質的人力資源而提出,其需要解決的問題和中國有很大的不同,因而實現的路徑并不能盲目照搬;美國的先進制造計劃實施的背景以及條件和中國更有巨大的差異性,其戰略目標在于研發面向未來的顛覆性技術,如增材制造和新材料,并利用云計算、大數據等IT技術從本質上提高制造業競爭力;德國和美國的方向性和愿景性非常值得我們借鑒,事實上和智慧工廠的描述也是一致的。但是在具體實施的路徑上,中國制造業的轉型升級必須有自己的節奏和做法,一方面要照顧到中國企業的價值理念、戰略視野、管理基礎和技術基礎方面的欠缺,一方面又要聚焦大家的眼光,明確總的發展方向,找到具體的落腳點。因此,科技自動化聯盟在深入分析國內各地域、各行業制造業的巨大差異和內在共性的基礎上,針對中國國情及制造業現狀,提出了被制造業各級決策者所理解、所接受的“中國智慧工廠1.0”,使處在不同行業、不同發展水平的制造業企業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和清晰的方向,從而產生內生的動力。正如梁力強所言:“中國智慧工廠1.0”緊扣中國制造業的現狀和中長期發展趨勢,描繪了中國制造業今后3~5年的愿景和目標,期望幫助不同行業的設備制造商和終端產品制造商實現產業升級,提高市場競爭力。”
科技自動化聯盟對“智慧工廠(Smart Factory)”的定義是:以科學管理為基礎,以先進技術為手段,以數據、信息和知識為核心的,更智能、更敏捷、更高效、更安全、更綠色、更和諧和可持續的新一代制造業企業及其生態系統。
據梁力強介紹,“中國智慧工廠1.0”體現了數字制造和智能制造的結合。“智慧工廠1.0”倡導三個集成:一是裝備的橫向集成,包括智能裝備內部自動化系統(傳感器、I/O、執行器、伺服和傳動、人機界面和智能移動終端、控制器等)的網絡化,包括生產線上裝備與裝備之間的聯網,也包括生產線和生產線之間、車間和車間之間、工廠和工廠之間的聯網,這是實現智慧工廠的物理基礎。二是信息的縱向集成,是指主要設備互操作性和關鍵信息一致性得到解決,采用統一的數據庫和軟件平臺對裝備資產數據和生產過程數據進行初步的管理,數據或信息可以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有效流動,從而為下一步的大數據分析和高級智能決策奠定內容基礎。三是產品生命周期和企業價值鏈集成,首先是把裝備產品的概念設計、創新研發、生產制造、安裝調試、運維升級、報廢拆解直至進入再循環的整個生命周期集成起來,其次將制造企業的需求分析、訂單獲取,物料供應,倉儲運輸直至售后服務的整個循環集成起來。
面向裝備制造企業和終端產品制造企業,“中國智慧工廠1.0”提出了基于當前制造業現狀的現實目標:裝備制造企業總目標為實現裝備電子化、數字化、網絡化,為進一步實現智能化、知識化和服務化奠定基礎;終端產品制造企業總目標為實現精益制造和敏捷制造,開始由資源驅動型向信息驅動型轉變。
由此可見,“中國智慧工廠1.0”實際上站在企業戰略、過程、組織、技術和系統的綜合角度,為中國制造業的大多數企業描繪出一個實現轉型升級和自我跨越的現實路徑。
經過一年來的推廣和宣傳,“智慧工廠1.0”不僅吸引了聯盟內外一批技術專家、行業專家的熱情參與,也吸引了政府部門、科技園區、咨詢投資機構、媒體的關注,更得到了一批領先的裝備制造商和制造業用戶的積極響應。梁力強透露科技自動化聯盟將通過聯盟會員的共同努力,為用戶提供從智能設備、數字化車間到智慧工廠的整體設計規劃與解決方案,促進智慧工廠1.0理念的實施落地。2014年“智慧工廠1.0”數字工廠示范項目將正式與用戶見面,食品飲料加工行業成為首選,而針對其他行業生產工藝特點的“智慧工廠1.0”示范項目也在計劃中。
以跨企業、跨行業的中國科技自動化聯盟為平臺,從中國制造業的現狀和需求出發,“智慧工廠1.0”用事實向業界證明了智慧工廠已經不是空中樓閣。正如梁力強所言:“在中國市場,智慧工廠有實實在在的需求,尤其在食品飲料加工、汽車制造、煙草、電子等行業已有眾多企業向我們提出了建設智慧工廠的意向和計劃。事實上,國內有些先進企業在好多年前就已經開始智慧工廠的實踐,雖然他們已完成的項目還處在智慧工廠的初級階段或者停留在數字工廠這個層面,但是它告訴我們,智慧工廠正在向我們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