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高新技術產業導報》,2014年7月14日
近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深化科技成果使用、處置和收益管理改革的試點,積極探索把科技成果的使用權、處置權和收益權賦予創造成果的單位,進一步為創新創造松綁加力。該決定的一個突出特點,就是力圖用市場化的手段,真正打通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的通道。
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發布的最新全球專利報告顯示,中國發明專利申請數量在2011年首次超過美國,位居世界第一。當年來自中國的發明專利數量,包括國家知識產權局接受的來自全球14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專利申請數量總和,已占全球新專利申請的近30%。
然而,與數量上的高速增長不相匹配的是,我國的科技成果轉化率卻十分低下。據科技部的一項統計,2013年全國22萬項目合同只有2571個是專利轉讓合同,專利轉讓實施率僅為0.41%,這與發達國家5%左右的實施率存在巨大差距。
大量科技成果不能順利進入市場應用,其原因多種多樣。有的是因為缺乏實用性,有的是因為效益無法預測,導致企業不愿購買。在科技成果與市場之間缺乏有效的中介組織和孵化機制,也使許多科技成果一出生就被束之高閣。
此次試點要求符合條件的科研單位要更多地直接面對市場,這是對傳統科研體制的一次重大改革。比如此次會議要求,在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和自主創新綜合試驗區,選擇部分中央級事業單位,開展為期一年的科技成果使用、處置和收益管理改革試點。同時允許試點單位采取轉讓、許可、作價入股等方式轉移轉化科技成果,所得收入全部留歸單位自主分配。這能夠進一步調動相關科研機構和科技人員創新積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