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高新技術產業導報》,2014年7月7日
在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背景下,科學家創業是社會的進步還是心態太浮躁?面對創業大潮,科學家應持有怎樣的心態,應該如何處理好科學家和創業者這雙重身份的關系?在近日由科技部人才中心、中國科學院大學、江蘇省科技廳、蘇州市政府共同舉辦的“科技領導力提升交流活動暨領軍人才服務發展蘇州行”活動中,“科學家與創業之道——科學家如何成功創業”的議題引起與會專家學者的激烈討論。
科學家創業是社會太浮躁嗎?
“我認為科學家不能創業,也不應該創業。”對于當前的科學家創業潮,清華科技園總裁梅萌“當頭潑了一盆冷水”。
在他看來,科學家是認識世界的,企業家是改造世界的;科研需要靜,創業需要動。兩者思維模式不一樣,只有極個別的人能既當科學家又當企業者。
“教授總想當企業家,企業家總想當教授,這就造成整個社會的浮躁。教授就應該做教授該做的事。教授可以幫助企業創新,推進產學研合作,但合理的狀況應該是各司其職。”梅萌表示,“而這需要制度變革,包括對知識分子創造的價值建立合理的評價體系。整個社會要更尊重科學,更尊重那些潛心20年、30年做同一件事的人,要對這種有理想的人賦予更大的社會價值。”
讓專業的人去做專業的事情,這成為許多人的共識。
“科學家可以去創業。但究竟是要當科學家還是要當創業者?在創業的過程中必須要有所抉擇,不要把兩個身份弄混。”易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總裁助理龐明表示,“科學家創業,就要放下科學家的身份好好去創業。不然就把創業的事交給有能力創業的人或者職業經理人,為企業也為科技成果帶來更大效益。”
“不排除有科學家創業成功的案例,但綜觀世界500強企業,有多少是科學家引領創業成功的?從現階段來看,我國應該在科學發現中占領科學創造制高點,更希望我們的科學家能扎實搞好科研攻關。”中國產學研合作促進會研究部主任何海燕表示。
現代服務業短板倒逼科學家創業
面對質疑,科研人員們卻有不同看法。
“實際上,科學家與創業并不矛盾。在納米技術領域,諾貝爾獎獲得者阿蘭·J·黑格爾教授創辦了5家以上的企業,哈佛大學查爾斯·利伯教授也開辦了十幾家公司。這些企業都發展得非常好,有效推動了科技成果產業化,兩位教授也位居美國最富有的科學家之列。”在中國科學院分子納米結構與納米技術重點實驗室副主任王春儒看來,創業是國際納米領域“大咖們”的常規之道。
此外,國內也有一些科學家創業的成功案例。比如柳傳志創辦聯想集團實際上是科學家創業的典型代表。中國科學院物質結構研究所科技成果產業化做得非常好,這也和洪茂椿院士的大力推動密不可分。
“我個人的觀點是鼓勵科學家創業,未來我國應該進一步弱化制約科學家創業的各種因素。”對于科學家創業,王春儒旗幟鮮明地持支持態度,并呼吁國家進一步為科學家創業掃除障礙。
不過,在更多人看來,越來越多的科學家投身創業實際上和我國國情有關,它從某種程度上折射出我國科技服務業發展的短板。
江蘇大學研究生院副院長鄒小波表示:“教授的主業確實是教書,但是為什么越來越多的科研人員要創業?這是因為現在大學有很多科研成果,但是能夠實現產業化的卻不多,而科學家又希望自己的研究成果能夠服務社會,看到‘自己的孩子’慢慢長大。”
科技部人才中心教研宣傳部相關負責人表示:“許多科學家手握科技成果,并且知道它的未來前景,但是企業看不到,所以科學家很著急要自己去創業。雖然其中會經歷千辛萬苦,但是為了把自己‘生下的蛋’孵成小雞,科學家也要去冒這個險。其實,許多科學家更愿意在實驗室長期做研究,他們去創業也是因為舍不得自己的研究成果。越來越多的科學家選擇創業實際折射出我國現代服務業發展的短板,是我國科技成果產業化的瓶頸造成了這一現象。”
科學家創業要有合作思維
爭議也好,質疑也罷,不可否認的是,現在我國越來越多手握先進技術的科研人員開始積極投身創業,從星星之火逐漸形成一股熱潮。近年來,一些地方政府也積極出臺新政策,進一步為科學家創業保駕護航。
做過科研也經歷過創業的南昌大學副校長江風益,一路走來品嘗了其中的酸甜苦辣。
“科學家或者科技人員去創業,一定要擺正自己的心態和位置。不要認為科學家有一個發明創造就有什么了不起,實際上做研究只是萬里長征的第一步,離科技成果產業化、企業盈利還很遠。”江風益表示,“科學家在實驗室做科研時往往是不計成本的,歷經百次試驗,成功一次就代表你成功了。但創業做產品是要講究成本和利潤的,生產100個產品,只要其中1個有瑕疵就有可能帶來你的失敗。科學家創業一定要擺正心態,才能和投資方更好地合作。”
在南京新港高新技術工業園區管委會常務副主任萬舜看來,科學家創業有其自身優勢,但是要掌握幾個變化。“一是從點到面的變化。過去是關注技術,現在要關注生產、市場、營銷、用人等。二是要把對物的研究轉變為對人的研究。三是把提升理論研究能力轉變為提升管理能力。”萬舜表示,“另外,科學家創業還要注意不要過于追求完美,不要急功近利。”
多年來幫助多家高科技企業做戰略規劃的中國科學院大學科技管理學院院長霍國慶發現,企業規模發展到5000萬元至5億元時是一個危險區間。“許多企業做到這個規模后,就覺得自己什么都能做。事實上并非如此,這是假象,很容易死掉。”霍國慶表示,“無論是喬布斯還是比爾·蓋茨,他們在企業做大后都會請職業經理人來擔任首席執行官,自己退居二線擔任首席技術顧問。科學家創業更多的是把握技術方向,很難兼顧經營和管理。因此科技家創業一定要有合作思維。”
“轉變思維應該貫穿科學家創業全程。”王春儒表示,“科學家應該積極參與科技成果轉化過程,科學家創業可以有多種模式。科學家可以直接創業,但科學家有了科研成果也不一定非得要自己出來開公司,可以通過和企業家合作,把科技成果轉化為生產力。目前我國迫切需要建立一種合適的孵化模式,讓科學家更好地參與到科技成果轉化過程中來,最終可以使科學家受益,整個社會也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