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經濟參考 2014年6月26日
國務院總理李克強6月25日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部署做好糧食收儲和倉儲設施建設工作,研究決定完善農產品價格和市場調控機制,確定促進產業轉移和重點產業布局調整的政策措施。
會議指出,順應經濟發展規律,引導東部部分產業向中西部有序轉移,對于促進區域梯度、聯動、協調發展,帶動中西部新型城鎮化和貧困地區致富,拓展就業和發展新空間,推動經濟向中高端水平躍升,具有重大意義。要突出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做好政府引導,讓調結構和穩增長、惠民生互為助力。一要營造承接產業轉移的良好“硬環境”和“軟環境”。加大薄弱環節投資力度,加快改善中西部交通、信息、能源等基礎設施,強化財稅、金融等服務,做好人才開發和產業配套。二要發揮市場主導作用,注重政策引導,促進東部地區產業創新升級和生產性服務業發展,推動勞動密集型產業和加工組裝產能向中西部轉移。結合“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等建設,發展特色優勢產業。三要發揮資源稟賦和區位優勢,強化資源型產業布局導向。有序推進西部煤炭和現代煤化工、西南水電、北方風電、沿海造船等基地建設。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地區,除熱電聯產外禁止新建燃煤發電等高耗能高污染項目。四要深化產業國際合作。在西部地區建設向西開放產業平臺,支持優勢企業到境外開拓市場。五要實施差別化區域產業政策,切實保護環境,節約集約用地用水。通過產業轉移和布局優化促進中國經濟提質升級、行穩致遠。
在討論促進產業轉移和重點產業布局調整的政策措施時,李克強指出,對中國而言,保障中西部地區的充分就業至關重要。過去30多年,從西部地區流向東部地區的農民工,為中國經濟作出了巨大貢獻。現在的問題是,隨著經濟發展,東部沿海地區勞動力成本日益上升,產業競爭力開始有所削弱。怎么辦?東部沿海地區的部分產業必須要轉移出來,而轉移的方向就是中西部地區。
李克強強調,要推動東部沿海地區產業向中西部地區轉移,必須要給中西部地區應有的動力支撐。首先要做好交通、信息和人才基礎配套設施,用良好的“硬環境”和“軟環境”承接東部產業轉移。此外,產業轉移不能光由政府推動,更不能強迫企業去做。必須遵循市場規律,用低成本、便利化的營商環境,吸引企業自主轉移。要在確保環境不被污染的前提下,積極有序引導東部沿海地區產業轉移,引導1億人在中西部地區就近城鎮化。
接受記者采訪的多位專家認為,國務院出臺舉措引導東部部分產業向中西部有序轉移,有助于增強中國經濟的發展活力。
北京大學副校長劉偉認為,經濟發展的區域差異將會轉變為中國經濟增長的新的動力。進入中等收入發展階段之后,客觀上由于增長的基數效應以及資源約束、環境約束等多方面的原因,增長成本上升,增長速度相對來說會比此前放慢,這在東部地區表現尤為明顯。然而近年來,我國過去增長比較慢的中西部地區,經濟增長率有明顯加速的趨勢。這說明我國經濟增長區域間的梯度效應突出,這種增長速度的梯度效應是大國經濟可以保持相對更長時期高速增長的重要條件。
重慶梵瑞股權投資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陳一夔表示,就重慶而言,當前經濟發展勢頭還是不錯的,就是實際利率太高,都到10%以上了,所以制造業壓力比較大。國家此次出臺的政策有利于中西部承接東部轉移過來的技術和資本,從而促進當地經濟加速發展。此前國務院做出的加快鐵路尤其是中西部鐵路建設的決定,就已經讓西部經濟受益,而更完善的基礎設施也有助于東部產業更好地西移。
中國社科院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所長蔡昉說,很多人認為越南、印度等國家的勞動力豐富,會逐漸取代中國的制造業地位。但是,中國的勞動力規模太大,在勞動密集型制造業中占有的世界市場份額也非常大,任何一個國家只要想把中國的產業轉過去甚至一個比較小的份額,該國的勞動力就馬上會出現不足,勞動力成本也就會相應提高,因此在相當長的時間內,它們替代不了中國。中國可能還要靠自己的區域分工來延續比較優勢,也會在東、中、西三類地區形成中國版本的國內雁陣模型。2003年我們就聽到了民工荒的說法,事實上從那個時候開始,區域的產業轉移已經發生了。當然,如果我們有意識去創造更好的投資環境,可以加快產業轉移的進程,相應也就推進了城市化、區域城市化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