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新華社 2014年06月29日
[導讀] 推動科技與經濟緊密結合、建立企業為主體的技術創新體系、深化院士制度改革、大力培養引進高層次創新人才……今年以來,我國大力深化科技體制改革,科技創新面向世界高技術前沿,面向國家戰略需求,創新驅動發展不斷邁出新步伐。
推動科技與經濟緊密結合、建立企業為主體的技術創新體系、深化院士制度改革、大力培養引進高層次創新人才……今年以來,我國大年中述評力深化科技體制改革,科技創新面向世界高技術前沿,面向國家戰略需求,創新驅動發展不斷邁出新步伐。
體制機制改革不斷深化
前不久,安徽省在深化科技體制改革中全面取消行政裁量權,變政府組織專家評價為市場化、社會化第三方評價,變科技專項經費切塊支持為按市場機制競爭擇優支持,變傳統科技評審立項支持為后補助和獎勵支持等。
“打招呼、托關系都沒用!上報的項目能否通過,取決于項目本身是否符合標準要求,是否達標第三方評估機構說了算。”安徽省科技廳廳長徐根應說。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提出,要“建立主要由市場決定技術創新項目和經費分配、評價成果的機制”。這是深化科技體制改革,把社會主義制度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勢與市場高效配置資源作用緊密結合,打通科技與經濟之間轉移轉化通道,強化產業鏈、創新鏈、資金鏈融合的重大舉措。
近年來,我國財政科技資金投入穩定增長。全國財政科技支出從2006年的1688.5億元提高到2012年的約5600.1億元。如何保證科技資金的規范分配和安全有效使用,成為社會各界關注的熱點。
今年3月國務院印發《關于改進加強中央財政科研項目和資金管理的若干意見》,對改進加強中央財政民口科研項目和資金管理作出八方面共29條部署。要求“堅持遵循規律,堅持改革創新,堅持公開公正,堅持規范高效”的基本原則,加快建立適應科技創新規律、統籌協調、職責清晰、科學規范、公開透明、監管有力的科研項目和資金管理機制,使科研人員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充分發揮,科技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撐引領作用不斷增強,為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提供有力保障。
院士制度改革是深化科技體制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6月舉行的兩院院士大會上,中科院和工程院分別對各自章程進行“大修”,對院士制度進行改革完善。兩院的改革方案直面社會反映強烈的行政化、功利化等問題,從候選人提名渠道、增選機制、退出機制等方面展開,著力使院士稱號回歸榮譽性和學術性。
“我們希望通過改革能把院士稱號上承載的與功利相關的負擔排除掉,讓院士更好發揮明德楷模作用,為國家科技進步和創新發揮作用。”中科院院長白春禮說。
成果和人才雙豐收
與科技體制改革不斷深入推進同步的是,我國科技工作者不斷加強原始創新,攀登世界科技高峰,加強關鍵技術創新與集成,取得了一系列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成果――
我國自主研制的首臺4500米級深海遙控無人潛水器作業系統“海馬號”通過驗收,成為深海高技術領域繼“蛟龍號”之后又一標志性成果;科學家在甲烷高效轉化相關研究中獲重大突破,成功實現甲烷在無氧條件下選擇活化,一步高效生產乙烯、芳烴和氫氣等高值化學品;北京譜儀Ⅲ實驗發現四夸克態物質,將豐富人類對宇宙物質結構的認識;在世界上首次發現染色質左手雙螺旋高級結構,揭開“生命信息載體”第二級密碼……
與此同時,我國自主創新的環境不斷優化,激勵自主創新的政策體系不斷形成。各地各部門把創新型科技人才的培養、吸引和使用擺上重要日程。我國創新型科技人才隊伍總量不斷增加,素質不斷提高,結構進一步優化,制約人才的體制性障礙正在逐步消除。
在國家“千人計劃”帶動下,我國多層次的海外人才引進計劃取得實效,教育部“長江學者計劃”、中科院“百人計劃”、北京“海聚工程”、江蘇“雙創計劃”、浙江“省級千人計劃”……一批高層次創新人才和科技領軍人才脫穎而出。
支撐引領經濟社會發展
科技支撐發展,創新引領未來。隨著自主創新能力的不斷增強,科技創新與進步對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撐作用日益顯現。
超級計算機、北斗系統、智能電網、3D打印、智能機器人、下一代新能源汽車系統集成、先進生物制造、深水油氣勘探開發……我國在戰略高技術領域加強部署,突破重點領域的核心關鍵技術,加快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生長點,搶占國際競爭制高點。
我國大力推進農業科技創新,強化農業生物技術、信息技術、先進制造技術、生態修復技術等重大前沿技術研究。當前,我國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55.2%,“渤海糧倉”等糧食豐產科技工程為糧食增產增收提供了重要支撐。
我國大力發展民生科技,加強醫療健康、安全生產、食品安全、自然災害監測與預警等技術和裝備研發,支撐和保障公共安全;加強清潔能源、資源高效勘探與開發利用、清潔生產等技術的開發和示范應用,促進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發展。
當前,世界范圍內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在興起,而我國正處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必須看到,我國科技創新能力與經濟社會發展的需求還不完全適應,自主創新能力還不強,很多關鍵技術和核心技術受制于人,影響自主創新的諸多體制機制障礙依然存在……
加快科技進步和創新步伐,在建設創新型國家上實現新突破,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支撐引領,依舊任重道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