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高新技術產業導報》,2014年7月14日
近日,國家認證認可監督管理委員會正式同意寧波高新區創建國家公共檢驗檢測服務平臺示范區,這是繼上海市閘北區后全國第2個獲批的地區,標志著檢驗檢測認證產業在新環境下的市場化升級,意味著以往國有機構壟斷的“鐵飯碗”將被打破。
據統計,目前我國擁有檢驗檢測認證機構2.6萬多家,是檢驗檢測認證大國。但由于缺乏國際公認的第三方檢驗檢測機構,導致許多產品出口時經常遭遇進口國設置的壁壘。今年2月,國務院辦公廳下發的《關于整合檢驗檢測認證機構實施意見的通知》提出,到2015年基本完成事業單位性質的機構整合,轉企改制工作基本到位,市場競爭格局初步形成。
“檢測體系將走向市場。現在70%的檢測機構都是國有的,要對其進行股份制改造、組建集團,引入資本以及第三方檢測機構。這意味著檢測行業由國有機構壟斷的局面有望改變,第三方檢測市場或將迎來重大機會。”國家質檢總局相關負責人表示。
千億市場有待整合
當前,70%-80%的檢驗檢測認證機構擁有政府背景,其資源配置主導權在政府手里。雖然也出現了一些民營企業和外資檢測機構,但是檢測行業的“大蛋糕”基本被政府主導的檢測機構控制。在千億規模的檢驗檢測市場中,檢驗檢測機構改革及市場放開無疑令第三方檢測機構迎來機遇。
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14-2020年中國第三方檢測行業發展趨勢與投資決策支持研究報告》顯示,2013年我國檢測市場國有檢測和企業內部檢測占60%,而第三方檢測僅占40%。具體來看,國內市場上以國有檢測和企業內部檢測為主。進出口檢測市場上則以第三方檢測為主,占比為84%。“檢驗檢測機構的整合,使國有檢測機構在形式上撤去官方屬性,正式參與到與民營機構、外資機構的市場競爭中。與此同時,也將帶來其原有的近600億元的檢測市場,在檢測政策尚未完全向外資開放的情況下,民營第三方檢測機構將成為最大受益者。”業內人士分析。
“此次改革意味著檢驗檢測認證機構的事業發展模式將轉變為產業發展模式,這其中包括公益性政府檢驗檢測機構和營利性社會檢驗檢測機構。公益性政府檢驗檢測機構將為政府監管和政策法規建設提供支撐,為重大國計民生檢驗檢測提供技術支持,對社會檢驗檢測機構進行監督,解決市場失靈的問題;營利性社會檢驗檢測機構則將研究先進的測量科學技術,依據技術標準、技術法規等對商品性能進行市場化檢驗檢測,根據數據對商品質量的符合性做出科學、公正的合格評定。”國家質檢總局相關負責人表示。
相關統計顯示,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后的5年過渡期內,全國經考核并通過許可的第三方進出口商品檢驗鑒定機構共70家;到2013年8月28日,國家質檢總局發布第25份對外公告,批準在我國境內設立的進出口商品檢驗鑒定機構已升至295家,營業網點達431家,從業人員達5萬人,我國檢驗檢測行業正在超速發展。據國家認監委統計,2013年檢驗檢測市場規模為1678億元,預計2014年將達2105億元、2015年將達2574億元。
市場發展前景廣闊
“為什么許多國家都要強調建立第三方檢測機構?因為通常政府部門、消費者和社會各方不會使用交易雙方,也就是第一方、第二方的檢驗檢測機構的報告。比如通常人們對其所購產品發現的質量問題,都會找買賣雙方利益之外的第三方檢驗檢測機構進行檢測,因為比較公正可靠。所以,政府、社會和消費者都需要了解第三方檢驗檢測機構存在的意義和價值。國家公共檢驗檢測服務平臺示范區落戶上海市閘北區,對于我國在檢驗檢測認證體系正在進行的改革具有劃時代的、里程碑式的戰略意義。”上海市質監局相關負責人表示。
今年4月底,上海鐵路局特種設備檢驗所經過與另外兩家外企的角逐,脫穎而出承接了上海市閘北區今年老舊電梯的評估項目。其實,上海鐵路局特種設備檢驗所并非惟一的幸運兒。早在2013年,民營的上海浦公建設工程質量檢測有限公司起就承擔了上海市浦東新區的建筑節能監測站任務,該檢測公司還作為第三方實驗室承接了浦東新區質監部門多個領域的質監抽查。
“黑貓白貓,抓住老鼠就是好貓”。曾經與體制外機構“無緣”的政府委托檢驗檢測項目如今不再遙不可及,資本性質儼然不再是實驗室是否能承接政府項目的障礙,資質成為檢驗實驗室能不能承接項目的“惟一標準”。
“第三方檢測行業是在事業單位改制過程中成長起來的,這是政府與市場的一個良性互動,一部分通過改制真正走向市場的機構,可以為這一產業提供更廣闊的空間。另外,國內居民已經逐步向追求更高生活品質的階段轉型,這也要求配套的服務業跟進發展。”國內首家民營檢測上市公司華測檢測董事長萬峰表示,第三方檢測市場的規模很難具體化,這里面臨一個產業范圍的界定問題,通常情況下,與檢測相關的技術服務等都應包括在內。萬峰坦言,在國內檢驗市場中,存在政府規定企業檢測需到指定單位的“強檢”的現象,因此華測檢測的很大一部分業務來自進出口貿易產品檢驗。“檢驗行業公信力是最重要的,華測檢測起步較早,如果市場放開了我們拿單子肯定會更容易。”
業內人士分析,隨著檢測行業市場化,第三方獨立檢測企業有望受益,國產實驗儀器品牌的采購份額有望提升,下游采購也有望擴大。
機遇與挑戰并存
業內專家表示,國有第三方檢測機構的發展也面臨著諸多問題:一是我國國有檢驗機構是由政府及各行業的職能部門為適應經濟發展及社會需要而投資建設的,其業務主要集中在某一行政區域、某一行業,無法跨行業、跨區域經營;二是隨著市場經濟的深入發展,第三方檢測機構也逐步被推入市場,加之檢測機構的增加、檢驗能力的比較等因素,檢測機構間的業務競爭也變得異常激烈;三是我國第三方檢測機構實驗室由于長期以各自業務為主,缺乏彼此之間的交流合作,使得實驗室資源分散、整體競爭力差。這些因素導致了我國國有檢測機構在應對同行競爭的同時面臨著巨大的挑戰。
復旦大學大都市治理研究中心主任唐亞林認為,檢驗檢測認證與各行各業密切相關,有關方面的目光還應該放得更加長遠一些。“經過這么多年的累積,檢驗檢測行業擁有龐大的機構、龐大的人員、龐大的技術與品牌沉淀,而且社會民眾對政府公營機構有一種心理認同,但一下子就要簡單地走向市場并不那么容易,而且也不利于推動檢驗檢測認證高技術服務業做大做強。”
唐亞林建議,可以考慮采取分頭走的辦法,一方面是對原有的檢驗檢測認證國有事業單位進行性質劃分與功能定位,對于公益性的機構還是要采取逐步“斷奶”的方法,在逐步“斷奶”的時候還要“扶上馬、走一程”;另一方面,對于民營企業要創造公平競爭的環境,現在各地都在搞各種發展基金,實行政府購買服務,可以采取這種“四兩撥千斤”的方式,鼓勵你做、允許你進入,同時加強監管。
“面對改革,國有企業想要在檢驗檢測認證行業里做大做強,有5個方面的工作要做。首先,要在政府部門的指導下做好面向未來的產業戰略規劃;第二,加強自身內部資源的整合和橫向聯合,在外向聯合方面要注重建立分中心和加強技術合作,這里還有一個亟須改變的問題——加強有關法律法規的修改工作;第三,把重點性突破和產業鏈構建相結合,推動已有的產業鏈與戰略性新興產業鏈相連接;第四,推動企業內部治理結構的重組,推行靈活多樣的用工制度和激勵機制;第五,大力培養有使命感和創新精神的企業家,利用國有機構良好的信譽、強大的人力資本、先進的檢驗檢測設備、長期累積的行業市場,重點培育有國際競爭力的服務品牌。”唐亞林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