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2014年6月20日
近來,服務業正日益成為外商投資的“樂土”。統計顯示,今年1至5月,制造業實際使用外資同比下降16.5%,而服務業這項指標同比增長19.5%。
這是一個積極的趨勢性變化。去年,我國服務業實際使用外資增長14.15%,在全國總量中的占比首次過半。今年以來,這一趨勢更為明顯。之所以出現這種變化,表面上看是由于服務業有大文章可做、有大商機可覓,而更深層次的原因則在于,我國服務業已進入增長加速、地位上升的新階段,有望成為經濟增長的下一個“引擎”。
當前,我國服務業發展正在駛入“快車道”。從國內需求看,文化、教育、醫療、養老等服務需求急劇擴大,制造業服務化加快所帶動的關聯服務需求驟然增加;城鎮化穩步推進,也使得以往農村自給型服務加速社會化。從外貿出口看,我國服務貿易年進出口總額已突破5000億美元,服務業發揮著穩定和擴大出口的“生力軍”作用。此外,服務業還是就業的“容納器”。目前,我國36%以上的工作崗位是由服務業創造的,服務外包對吸納大學生就業的效用尤為可觀。據統計,截至今年5月底,我國服務外包企業從業人員共560余萬人,其中近七成是大學畢業生。此外,服務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持續提高,還將通過穩定消費、降低存貨占比等方式平抑經濟波動,促進平穩增長。
但我們也要注意到,服務業仍是我國經濟發展的“短板”,不僅生產性服務業的發展水平低,生活性服務業的服務能力也比較弱。同時,由于一些服務業進入門檻過高,或配套機制有待完善,還使得各種資本難以順暢而有效地進入。
國際經驗表明,一國進入中等偏上收入發展階段后,服務業比重會顯著提升,服務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和服務業從業人員占全社會從業人員的比重,平均要達到60%和58%左右。我國早已躋身中等收入國家行列,服務業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卻僅為49%左右,明顯滯后于經濟發展水平,上升空間十分廣闊。
正因為服務業有望成為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新引擎,各地區各部門及各行各業就應格外重視服務業發展的新變化、新趨勢,重新審視服務業的地位和作用,乘勢而為、主動出擊,采取得力措施,加快把這塊“短板”補上來,實現服務業整體發展水平的新躍升。尤其是當前經濟下行壓力較大,我們更要加快推進服務領域市場準入方式和監管方式的改革,著力鏟除制約服務業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推動制造業向產業鏈的兩頭,即研發、設計環節和制造服務環節延伸,真正把推動服務業大發展置于高處、落到實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