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新聞網
在風機產能總體過剩,行業洗牌接近尾聲的情況下,服務業務已經成為各方逐鹿風電產業的“第二戰場”。而決定輸贏的關鍵也從能否提供更便宜的價格變為能否擁有性能、質量和服務的綜合實力。
在這種背景下,國電集團所屬國電科環旗下的聯合動力技術有限公司自我調整,開始由制造業逐步向制造服務業轉變。該企業希望通過積極完善風電現場服務體系,形成快速響應機制及時應對客戶需求等方式,攻堅風電“服務”戰場。
在國電聯合動力北京本部的運行技術中心,偌大的“云平臺”顯示屏上,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國電聯合動力機組運行情況一覽無余。技術人員介紹說,一旦有設備出現問題,通過“專家在線會診—現場服務人員介入”模式,國電聯合動力對問題作出響應的速度不會超過幾分鐘。
這一景象的背后,是風電制造業發展最快的企業向風電整體解決方案提供商轉型的縮影。
2007年,基于國電集團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決策,國電聯合動力正式創立。從2007年到2012年,該公司迅速從一個初學者晉升為全國新增裝機容量亞軍。
不過,經歷了近十年高速發展的中國風電行業卻在這個時候碰到了麻煩。設備制造產能過剩、各地棄風現象嚴重,并網問題無法解決等,讓中國風電行業走入發展低谷,多家企業虧損的態勢加速了整個行業的洗牌。
自2013年以來,項目儲備充足、并網消納改善、產能淘汰收尾三大因素開始引領風電行業逐步復蘇。該年度,中國新增裝機容量由2012年的1296萬千瓦提升至1610萬千瓦。
但市場的復蘇并不意味著以往的模式可以再度獲得成功。在業內人士看來,伴隨著市場的激烈競爭,中國風電企業之間的競爭正在由價格戰逐步轉向技術、質量、服務等綜合實力的競爭。
國電科環董事長陽光分析說,隨著經濟全球化深入推進、知識經濟以及信息通信技術的廣泛應用,服務業與制造業不斷融合滲透,單一的制造已不能滿足市場需要,制造業服務化的趨勢更加明顯,提供良好的增值服務也變得勢在必行。
風電行業也有著同樣的發展趨勢,陽光表示,目前全國每年需要風機1800萬千瓦,產能過剩約在40%左右,在這種情況下,未來風電整機制造業在競爭中利潤趨于零,風電企業靠制造上的科技創新提高利潤的空間十分有限,而服務業務的拓展將成為企業持續盈利的關鍵。
國電聯合動力負責人褚景春則對風電服務市場未來的容量做出了具體測算:以每年新增1800萬千瓦即10000多臺的發展速度,到2020年全國風機規模將翻一番,運維市場規模也將翻一番。他強調,除了風機數量上的提升,早期安裝的風電設備陸續出質保讓風電服務市場的規模比預想的更大。
除了對市場未來變化的預判,對自身企業在競爭中優勢的評估也是國電聯合動力作出由制造業向制造服務業轉型探索的關鍵因素。
從規模上看,國電聯合動力已具備年調試3000臺、維護5000臺風機的能力,目前運維著200多個風場。褚景春指出,國電聯合動力本身是整機制造商,對設備的研發、生產、制造非常熟悉,理解也更為深刻,是從事運維服務的優勢所在。
從服務范圍上來說,對風電研發核心技術的掌握,使得國電聯合動力才能更有效地提供差異化、個性化的風電整體解決方案。從風場資源勘測、設計、施工到產品的制造、安裝,再到后期的運維都有技術人員提供專業服務,實現從設備制造到一體化服務。
從人力資源來講,該公司目前擁有一支1000多人的專業服務隊伍。剛從西藏那曲風場回來曬得黝黑的李均森說:“日曬還有酷寒這都不算什么,最大的挑戰是在4700米的超高海拔還要爬80米高的塔筒。”無論是風電海拔制高點,還是零下四十攝氏度的極寒地區,許許多多“李均森”們共同在“五維空間”(經度、維度、海拔、時間、能量轉換組成的個性化服務戰略體系)下編制出一個服務網絡。
截至目前,國電聯合動力已為近180個風電運營商提供風電解決方案,所有運行項目以累計貢獻超過400億千瓦時的發電量,與燃煤電廠相比,這一發電量相當于節約標準煤近1600萬噸,減排二氧化碳近4千萬噸。
對于服務的商業價值,天津國電潔能公司負責人顧新感觸頗深。他告訴記者,公司河灘風場一、二期共實現66臺裝機,設備故障率維持在每臺風機平均20天一次的低頻率。截至目前,公司已經累計發電6.77億度電,風機可利用率達到99.14%。
對于企業未來的發展方向,陽光表示,風電服務的戰場將包含兩個領域:其一是質量維護、其二是增值服務,無論哪一個都會有很明確的回報。
如何在上述戰場的競爭中搶得先機?國電科環總經理費智認為有四個關鍵點:智能化、一體化、差異化和金融化。他表示,智能化可以通過推進無人值守,降低業主用人成本;一體化則是提供保姆式的服務。差異化和金融化的戰略也會進一步提升企業在風電服務領域的競爭力。
褚景春透露,目前國電聯合動力提供了超過800萬千瓦的在運風機,約占市場份額的十分之一。下一步,國電聯合動力將進一步加大拓展運維服務市場,將在運維服務市場做出更多成績。
不過,做強服務業并不等于放棄制造業上的競爭。陽光在回答中新社記者關于服務業未來在該企業整體業務中會占多大比重時強調,國電聯合動力的轉型方向是從制造業向制造服務業轉變,服務業未來要做多大目前尚沒有具體測算,但對于聯合動力而言,做好主業是始終不變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