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工業報
能源要發展,裝備需先行。“2014中國(北京)國際能源峰會”于7月28~30日在北京舉行。會上,與會專家共同探討了高端裝備升級面臨的瓶頸,今后能源裝備如何發展,以適應國家能源市場生產、消費方面的需求,實現能源裝備的高端制造化。
隨著能源市場不斷調整、創新和演變,能源供應來源日趨多元化,由于各類能源之間可替代性強,需要從全領域的高度來分析我國能源產業的發展趨勢,謀劃發展方向,進而為能源技術和裝備業發展指明前進的方向。
能源裝備技術取得突破
經過長期的發展,我國已成為世界上最大的能源生產和能源消費國,形成了比較完整的能源供給體系,許多產品和關鍵技術已經替代進口。
從水電工程建設和裝備技術來看,改革開放30年來,我國水電工程建設和裝備技術取得了前所未有的進步和舉世矚目的成就。截至2010年底,我國水電裝機容量已突破2億千瓦,穩居世界第一。
“目前,我國機械工業總體規模已連續多年位居世界前茅。”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會長王瑞祥表示,我國發電設備產量已占到全球60%左右,產業結構也有所改善,產品技術逐年提高。
近年來,我國核電裝備也迅速崛起。從第一座核電站——秦山核電站算起,我國核電建設已有20多年的歷史,在核電技術研發、核電廠設計、設備制造、工程建設、運營管理、核燃料供應和乏燃料處理等方面形成了相當的能力。王瑞祥表示,世界最大的單機容量泰山核電機組1號機組175萬千瓦核能發電機已成功研發,特高壓輸變電設備充電樁、高壓絕緣套管等一大批長期受制于國外的關鍵零部件技術也取得了重大突破。
據了解,特高壓交流輸電工程現已實現全部由國內自主設計、成套、建設和運營,綜合國產化比例達90%。其中,單臺高壓并聯電抗器額定容量為32萬千瓦,是世界同類產品中最大容量的設備。特高壓直流輸電工程中,除部分高端換流變壓器和直流場設備外,其余主設備全部由國內制造。
王瑞祥表示,未來我國能源裝備將朝著大容量、高參數,高效、低排放方向發展。
參會代表對記者說,歷史上我國也曾面臨過國家重大工程所需成套能源裝備主要依賴進口的局面。30多年前,為了扭轉該局面,國務院頒布了《關于抓緊研制重大技術裝備的決定》,同時成立了國務院重大技術裝備領導小組,在領導小組的統一指揮下,組織了機械、電力、冶金、石化、鐵路、交通、水利、紡織等行業,針對高效清潔發電、特高壓輸變電、大型冶金、大型乙烯等重大工程所需關鍵裝備合作攻關。
經過30年的努力,我國在重大技術裝備的關鍵領域已逐一獲得突破,能源裝備制造業現已成為裝備業的重要支柱產業,為國民經濟的快速發展和國家重大工程建設提供了保障和裝備支撐。
轉型升級任務艱巨
“我國在重大技術裝備領域獲得進步與突破的同時,也應該意識到裝備制造業與發達國家相比還存在差距。”工信部裝備司副司長李東表示,最突出的問題是我國高端能源裝備核心技術受制于人,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和自主品牌的技術和產品比較少,很多高端產品領域的核心技術并沒有掌握。
據海關數據統計,我國每年進口的重大技術裝備都在3000億美元左右,與我國生產重大技術裝備的總額相比初步測算是1.37∶1。
主機的發展受制于關鍵零部件發展,李東坦言,目前我國關鍵部件發展還比較滯后,例如與核電相關的泵閥類高端液壓件等都還依賴進口。
此外,我國還缺乏一些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企業集團,龍頭企業在規模和技術創新能力上與歐美大集團相比還難以望其項背。
王瑞祥強調,大而不強是制約裝備制造業發展的突出問題。我們在取得成績的同時,也應該認識到現在還有很多產品能源排放超標、技術改造乏力、工藝水平落后、高效節能等高檔產品供給不足,在資源制約、能源安全與環境約束矛盾加劇的形勢下,機械工業為能源產業、為能源生產和消費提供高端產品加快轉型升級的任務十分艱巨。
“我們現在的問題就是可靠性缺乏評價體系,提高可靠性,這是用戶最關心的。”原機械工業部副部長陸燕蓀分析,研發投入不足,共性技術研究體系缺位,前瞻性和基礎共性技術研究滯后于行業發展,專利數量與質量與發達國家有差距,這些問題都是今后應該注意的。
他表示,可靠性是能源裝備在質量提升工程里面最核心的內容。在質量效益方面,產品可靠性基礎研究及試驗檢測方法成為阻礙產品質量提升的瓶頸。在產業結構方面,生產性服務業產值比重較低,企業的設備成套及工程總承辦能力與國外企業還存在一定差距。此外,產業鏈配套發展還不均衡,企業在管理水平、專業人才儲備,關鍵零部件配套能力,基礎材料采購議價能力上還較弱。
李東表示,按照國務院領導的指示和統一部署,工信部目前正在會同發改委、科技部、財政部等綜合部門制定《中國制造強國2025規劃綱要》,提出以“1+10”的規劃體系,重點發展重大技術裝備,同時工信部已經啟動了《關于加快推進新時期重大技術裝備的指導意見》,以此推進在新時期、新要求、新挑戰情況下如何拿出新的重大思路推進重大技術裝備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