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來源:機經網
從三級指標看,標準與技術水平、研發與技改能力、核心技術能力、市場適應能力較上年提高了1.33、0.61、1.47、0.72,但質量管理水平、質量監督與檢驗水平分別下降了2.62和1.52。
2013年中國質量競爭力主要有三大特點:首先,“中國制造”遭遇轉型升級陣痛,質量競爭力增幅收窄。過去20年中國制造業一直處在發展快車道,1999—2013年間制造業質量競爭力指數累計上升7.19,從欠競爭力發展階段進入具備初等質量競爭力發展階段。但金融危機后,“中國制造”受到前后夾擊影響,面臨著國際需求持續低迷,國內生產成本上漲、資源環境約束加大、產品附加值偏低、低端產能過剩、研發投入不足等一系列挑戰。
其次,東部“質量高地”繼續引領“中國質量”發展。上海、北京和天津蟬聯前三名,質量競爭力指數依次為93.14、91.22、90.00,進入質量競爭力較強發展階段。
第三,三大類制造業質量競爭力呈階梯狀分布,由高到低呈階梯狀分布。分行業看,只有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進入了較強競爭力發展階段,其質量競爭力指數為90.97。而儀器儀表制造業,醫藥制造業等10個行業的質量競爭力在84分以上,處于中等質量競爭力發展階段,具備一定的競爭優勢和發展潛力。橡膠和塑料制品業,有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業,金屬制品業等8個行業質量競爭力指數位于80~84分之間,處于初等質量競爭力發展階段。木材加工和木、竹、藤、棕、草制品業,石油加工、煉焦和核燃料加工業,皮革、毛皮、羽毛及其制品和制鞋業等9個行業質量競爭力指數不足80分,仍處于欠競爭力階段。
分析指出,2013年中國制造業各行業質量競爭力存在的不足表現在:制造業研發投入比重偏低;企業創新能力不強,新產品銷售比重不高;“中國制造”的產出效率較低;專利結構性差異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