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2014年7月28日
據中國機器人產業聯盟最新發布的統計數據,中國市場2013年銷售的工業機器人約占全球銷量的五分之一,超過日本,位居全球首位。圖為在佛山市利迅達機器人系統有限公司的車間里,一臺打磨機器人正靈巧地打磨水龍頭。
隨著我國人口紅利逐年減弱、工業轉型升級需求釋放和生產力成本上升等問題的凸顯,再加上科技進步后的工業機器人性價比臨近拐點、接受度逐漸增強,工業機器人在不少領域已隱隱形成替代人工的趨勢。
國際機器人聯合會近日發布的數據顯示,2013年共有3.7萬臺工業機器人在中國市場上銷售,是2012年的近3倍。中國不僅已經成為世界上最大的機器人市場,也是成長最快的市場。
巨大的注塑廠房內,塑料原材料經過各個機器的自動化操作,變為一個個成型的空調零部件,一只只機械手將成品放在傳送帶上輸送到打包區,搬運機器人在廠房內穿梭運送各種貨物,而員工只是站在生產線的終端打包成品的部件……
這是近日國內某空調企業注塑廠房內的工作場景。在這里,機器和人已經完全分離,以往需要人操作的機器,現在已經能獨自完成一系列流程操作,而人僅是負責最后的打包。
機器人成轉型重要力量
隨著智能化以及向互聯網轉型大潮的洶涌來襲,傳統制造企業正面臨著一波裁員、以“機”代人的節點。
日前,海爾首席執行官張瑞敏主動向外界曝出了海爾的裁員計劃:海爾在去年已經裁員1.6萬人的情況下,今年仍將繼續裁員1萬人。此外,京東方的北京8.5代線面板工廠也已經大量啟用機器人操作。不僅家電業如此,工程機械領域這一現象亦初露端倪。三一重機董事長俞宏福表示:“機器人應用已形成一種趨勢,它是一個體系,需要事先去籌劃,需要改變我們的思路和管理方式。”
在海爾裁員事件后,記者咨詢了不少家電企業,結果發現,多數知名家電廠家都引入了機器人進行操作,而且都很肯定機器人的效率。隨著機器人的量化生產、使用,其本身成本也在下降,甚至比預估的還快。某電機公司就表示,每引進1臺小型多關節機器人,可以完成2名工人的工作量,2年即可收回成本。而在5年前,收回成本則需要3至4年。與人工費上漲相反,機器人成本的收回時間正在縮短,這也有利于促進機器人的普及。
機器人能夠如此有效地解決中國目前面臨的勞動力難題,大批引進就是意料之中的事情了。更何況,比人更穩定、可靠的工業機器人也能夠促進多年來一直在推動的產業升級換代,生產高附加值的產品。
從抽樣調查的情況來看,也印證了這一點。根據東莞有關部門抽樣調查顯示,近5年東莞有66%的企業投入資金開展“機器換人”工作,92%的企業表示未來2年將繼續加大投入或準備開展。已經開展“機器換人”的企業,有49%的企業節省生產人員10%以上,20%的企業節省生產人員30%以上。
據中國機器人產業聯盟最新發布的統計數據,中國市場2013年銷售的工業機器人約占全球銷量的五分之一,超過日本,位居全球首位。國際機器人聯合會預測,不超過2016年,中國全球機器人保有量有望超過13萬臺,同時也是全球需求最大的市場。
這是中國機器人產業聯盟與國際機器人聯合會通過統計信息交換的方式,第一次實現對中國工業機器人市場較為全面的統計。據統計,2013年中國企業在中國銷售工業機器人總量超過9500臺,按可比口徑計算銷量較上年增長65.5%。
有專家表示,中國成為工業機器人全球第一大買主,許多分析都認為這是非常有前瞻性的舉動。在市場普遍低迷的態勢下,我國制造業中“用工荒”、“高成本”等因素交織疊加在一起,壓縮了制造企業的盈利空間,凸顯了當前業內中小企業的生存困境,同時也促使有潛質、有能力的企業在轉型升級的陣痛中尋找新出路。中國制造業正面臨著向高端轉變、承接國際先進制造、參與國際分工的巨大挑戰,機器人應成為推動轉型的重要力量。
產業發展勢在必行
對很多中小企業而言,普及使用工業機器人也面臨一大挑戰:巨大的投資成本。長期跟蹤機器人產業發展的中科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研究員吳新宇說,目前中國70%的機器人由外國廠商生產,機器人價格居高不下。
吳新宇表示,中國工業機器人運用還處在一個初級階段,未來工業機器人或將掀起新的工業革命,占據技術優勢的國家制造業成本將大幅下降,而中國制造業成本優勢可能會被進一步壓縮,因此中國大力發展與應用工業機器人勢在必行。
“目前世界制造業工業機器人平均密度為每萬名雇員55臺,而中國工業機器人的使用密度僅為每萬人21臺,遠低于發達國家。中國仍是世界上工業自動化相對比較落后的國家,隨著工業自動化進程的推進,未來工業機器人市場還有很大的增長空間。”吳新宇說。
工信部賽迪研究院日前公布報告指出,在政策扶持和人工成本倒逼推動下,預計中國機器人產業2012年到2022年十年間的增長率,保守估計為年均23%至36%之間,帶來的潛在市場規模達千億級別。
據記者了解,2012年工信部就開始思考中國機器人產業如何應對國際競爭和壓力,推動中國機器人產業的健康可持續發展。2013年底,工信部發布了關于推進機器人產業健康有序發展的指導意見,2014年3月底在江蘇召開了推進機器人產業發展的峰會,目前又在制定工業機器人產業“十三五”規劃。
工信部工業裝備司副司長王衛明向媒體透露,目前工信部正在制定“十三五”相關產業規劃,預計到2020年中國工業機器人的產業體系要具備3至5家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企業、8至10個產業配套集群,機器人密度達到100以上。
具體到短期行業規劃,王衛明表示,今年國家科技重大專項(簡稱04專項,即高檔數控機床數字化設計關鍵技術與工具集研發及典型產品應用)將重點支持機床機器人,同時將重點推進在汽車發動機、航天、航空、船舶、民爆等六個行業自動化車間的應用。
據了解,許多地方也開始啟動扶持機器人生產和使用的政策。珠三角一些地方政府、行業協會已經開始思考和應對這一問題。近日,佛山三水工業園就傳出消息,園區通過“集成商—租賃公司—機器人應用企業”三方合作模式,引入了設備融資租賃機構,以類似分期付款的方式,幫助中小企業破解機器人應用流動資金瓶頸。在未來,租賃或者貸款購買機器人或許會成為中小企業應用機器人的主要途徑。
整體來看,一方面是國家多部委緊鑼密鼓地醞釀支持政策,另一方面是地方政府層面積極組建各自的機器人產業園或產業基地方面的扶持政策。隨著扶持政策的立體化、全方位推進,中國的機器人產業將被持續注入新活力,中國裝備智能化進程有望加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