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高新技術產業導報》,2014年8月4日
中國機器人產業聯盟最新發布的統計數據顯示,中國市場2013年銷售的工業機器人約占全球銷量的1/5,超過日本,位居全球首位。
隨著我國人口紅利逐年減弱、工業轉型升級需求釋放和生產力成本上升等問題的凸顯,再加上科技進步后的工業機器人性價比臨近拐點、接受度逐漸增強,工業機器人在不少領域已顯現出替代人工的趨勢。
國際機器人聯合會近日發布的數據顯示,2013年中國市場上銷售的工業機器人約為3.7萬臺,是2012年的近3倍。中國不僅成為世界上最大的機器人市場,也是成長最快的市場。
工業機器人替代人工
在巨大的注塑廠房內,塑料原材料經過各個機器的自動化操作,變為一個個成型的空調零部件,一只只機械手將成品放在傳送帶上輸送到打包區,搬運機器人在廠房內穿梭運送各種貨物,而員工只是站在生產線的終端打包成品的部件……
這是日前國內某知名空調企業注塑廠房內的工作場景。在這里,機器和人已經完全分離,以往需要人工操作的機器,現在已經能獨自完成一系列流程操作,而工人僅是負責最后的打包。
隨著智能化以及向互聯網轉型大潮的洶涌來襲,傳統制造企業正面臨著一波裁員、以“機”代人的節點。
日前,海爾首席執行官張瑞敏向外界曝出了海爾的裁員計劃:海爾在2013年裁員1.6萬人的情況下,今年仍將繼續裁員1萬人。此外,京東方的北京8.5代線面板工廠也已經大量啟用機器人進行操作。
不僅家電行業如此,在工程機械領域這一現象亦初露端倪。三一重工集團董事長俞宏福表示:“機器人應用已形成一種趨勢,它是一個體系,需要事先去籌劃,需要改變我們的思路和管理方式。”
目前,多數知名家電廠商都引入了機器人進行操作,而且企業都很肯定機器人的效率。隨著機器人的量化生產、使用,其本身成本也在下降,甚至比預估的還快。上海一家電機公司負責人表示,每引進1臺小型多關節機器人,可以完成2名工人的工作量,2年即可收回成本。而在5年前,收回成本則需要3-4年。與人工費上漲相反,機器人成本的收回時間正在縮短,這也有利于促進機器人的普及。
據國際機器人聯合會預測,兩年之內,中國機器人保有量有望超過13萬臺,同時也將成為需求最大的市場。專家表示,中國之所以有望成為工業機器人全球第一大買主,是因為在市場普遍低迷的態勢下,我國制造業中“用工荒”、“高成本”等因素交織疊加在一起,壓縮了制造企業的盈利空間,凸顯了當前中小企業的生存困境,同時也促使有潛質、有能力的企業在轉型升級的陣痛中尋找新出路。中國制造業正面臨著向高端轉變、承接國際先進制造、參與國際分工的巨大挑戰,機器人應成為推動轉型的重要力量。
產業發展勢在必行
對很多中小企業而言,普及使用工業機器人也面臨一大挑戰:巨大的投資成本。長期跟蹤機器人產業發展的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研究員吳新宇說,目前中國有70%的機器人是外國廠商生產的,機器人價格居高不下。
吳新宇表示,我國工業機器人運用還處在初級階段,未來工業機器人或將掀起新的工業革命,占據技術優勢的國家制造業成本將大幅下降,而中國制造業成本優勢可能會被進一步壓縮,因此中國大力發展與應用工業機器人勢在必行。
賽迪研究院近日發布報告指出,在政策扶持和人工成本倒逼推動下,預計中國機器人產業2012-2022年的增長率,保守估計為年均23%-36%,帶來的潛在市場規模達千億級別。
工業和信息化部工業裝備司副司長王衛明表示,目前工業和信息化部正在制定工業機器人產業“十三五”相關產業規劃,力爭到2020年中國工業機器人行業出現3-5家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企業、8-10個產業配套集群。
整體來看,一方面是國家多部委緊鑼密鼓地醞釀支持政策,另一方面是地方政府層面積極組建各自的機器人產業園或產業基地并出臺扶持政策。隨著扶持政策的立體化、全方位推進,將為中國機器人產業持續注入新活力,中國裝備智能化進程有望加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