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高新技術產業導報》,2014年7月28日
物聯網的發展正進入實質性推進階段。根據工業和信息化部官網上公示的信息,2014年物聯網發展專項資金擬支持101個項目。農業部副部長余欣榮日前也表示,今后要采取更有力的措施,推動農業物聯網成為改變“三農”的新力量。
盡管目前國內物聯網尚處于起步發展期,但在政策紅包不斷兌現和市場各方驅動的共同作用下,有望加快實現向規模化應用跨越。
發展環境日趨完善
作為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物聯網早已上升至國家戰略,政策紅利不斷。2013年2月,國務院發布《關于推進物聯網有序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確立了發展目標和思路。緊接著,國家發改委、工業和信息化部、科技部等多部委印發《物聯網發展專項行動計劃(2013-2015)》,明確了發展方向和舉措。
在應用技術推進方面,工業和信息化部近日發布《2014年物聯網重點工作》,著重從六個方面推進物聯網發展:加強頂層設計和統籌協調,突破核心關鍵技術,開展重點領域應用示范,促進產業協調發展,推進安全保障體系建設,營造良好發展環境。尤其提出要著力突破一批核心技術,推進重要行業領域應用示范,統籌推動物聯網產業協調發展以及提升信息安全保障能力。
在財稅政策支持方面,國家相關部門通過設立專項資金,為物聯網應用示范工程、技術研發與產業化項目提供支持。此外,物聯網引發新一輪地方政府投資熱潮。河北、山東、湖北等省份相繼制定地方版的物聯網規劃或行動計劃。河北省發布《關于進一步推進物聯網發展的實施意見》,明確了技術研發、載體建設和應用示范等重點目標任務。湖北省制定的《物聯網發展專項行動計劃》提出,力爭到2015年實現產值500億元,2017年超過1000億元。《山東省物聯網專項行動計劃》提出,到2016年形成較為完善的物聯網產業鏈。
規模化應用拓展撬動市場
我國物聯網發展從2009年提出概念至今,已走過5個年頭,正處于典型應用示范期向規模成長期發展階段。
目前,政府主導的行業應用成為物聯網應用熱點,物聯網規模化應用已經在幾大領域深入推進。例如,物聯網技術在農業領域的應用取得明顯成效。據農業部網站消息,自2011年起,農業部結合國家物聯網示范工程,在北京、黑龍江、江蘇開展了農業物聯網應用示范,在天津、上海、安徽組織了農業物聯網區域試驗,涌現出一批較成熟的軟硬件產品和應用模式,在大田種植、設施大棚、畜禽水產養殖、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農產品電子商務等方面已經顯示出重要作用。
行業發展遭遇四大掣肘
隨著政策逐步落地,手機廠商、互聯網企業等巨頭相繼加入,物聯網產業步入新的發展期。與此同時,物聯網行業面臨的諸多掣肘越發凸顯。工業和信息化部總經濟師周子學認為,當前我國物聯網發展還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深層次矛盾和問題,比如核心技術和高端產品差距還比較大,高端綜合集成服務能力不強,規模化應用少,信息安全方面存在著延緩,一些地方存在盲目重復建設現象等。
一是核心技術短板待補。物聯聯網產業鏈主要分為感知層、網絡層和應用層。我國在M2M服務、中高頻RFID、二維碼等產業環節具有一定優勢,在基礎芯片設計、高端傳感器制造、智能信息處理等產業環節依然薄弱。相關企業多而不精,嚴重制約物聯網發展,且無法分享巨大的市場“蛋糕”。數據顯示,我國每年近80%左右的物聯網芯片依賴進口。對此,《2014年物聯網工作要點》重點提出要突破相關核心技術研發,后續相關扶持政策有望出臺。
二是跨部門、跨地域、跨行業的應用協調機制和標準需建立。物聯網屬于長產業鏈,是制造業與服務業的有機融合,更是信息的融合。此前,各個行業和部門的信息,如醫療信息、交通信息、環保信息、住房信息等都是彼此孤立的,物聯網應用本質上就是要打破信息孤島,實現信息共享。這需要不同行業、不同管理部門、不同地域之間打破部門利益,形成統一的標準體系和協調機制。
三是物聯網安全和隱私問題需未雨綢繆。物聯網應用不斷推廣讓安全問題越發引起重視。Fortinet近期開展的一份調查發現,約70%的受訪者表示對破壞數據隱私或個人敏感信息安全等事務“極度擔憂”或“相當擔憂”。專家表示,在技術層面,物聯網傳感層安全性相對較弱,隨著物聯網的發展以及市場的驅動,傳感層的安全問題迫切需要解決。而在法律層面,保護隱私安全的法規也亟待完善。
四是商業模式問題需探索。推動新技術新產業發展的根本驅動力是良好的商業模式。當前我國物聯網發展基本處于政府主導階段,市場端參與者甚眾,但市場發展動力不足,難以達到規模經濟,無法形成供需良性發展機制,制約了物聯網市場化盈利模式的形成。業內專家表示,市場各方突破利益掣肘,加快合作共贏有助于探索合理的商業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