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0日,在這個天氣清爽的秋天里,2014年天津夏季達沃斯論壇暨第八屆新領軍者年會在天津拉開帷幕,來自全球9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1900多位代表匯聚津門參加論壇。本屆論壇的主題為“推動創新創造價值”,來自全球的政界商界領袖、全球成長型公司、全球青年領袖、媒體領袖、技術先鋒、青年科學家將圍繞中國與新興市場、可持續性與社會、創新與工業、科學與技術、創造力與文化等內容開展140場會議及互動式討論。
如今,全球經濟正在逐步走出陰霾,而中國經濟正處在關鍵轉型攻堅期。眾所周知,過去中國經濟的兩個主要增長引擎是出口和房地產市場。而目前,我們卻看到,這兩個增長引擎正在逐漸淡出。那么什么才是中國新的增長引擎呢?
清華大學蘇世民學者項目主任、中國經濟學家李稻葵10日在出席2014夏季達沃斯論壇時指出,經濟綠色化將成為未來拉動中國經濟發展的重要推動力。他進一步解釋,中國產能正在經歷綠色化,從鋼鐵、石化到電力行業,所有這些行業都需要進行巨額的投資來升級生產能力。
在“制造業的戰略轉變”研討會上,韓華集團董事總經理金東官(Dong-Kwan Kim)透露,韓華在2010年啟動太陽能產業,并收購了中國的一家電池公司,當時工廠共有約5萬名員工,全部是人工操作;現在該廠進行了半自動化改造,工人數已經下降到當初的十分之一,但產能卻翻了三番。他說,這些變化超出了他的想象,也提示了未來制造業的發展可能。
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學部研究員張曉晶從勞動力成本方面分析,她認為由于生產率提高和勞動市場變動等因素,特別是自動化與機器人技術的發展,近年來美國制造業勞動力成本出現較為明顯的下降,2002-2011年間,在G7集團中,美國是唯一經歷了單位勞動成本下降的國家。
在中國人民大學財政金融學院副院長趙錫軍的眼中,隨著機器人、3D打印等技術的發展與變革,一個“后大規模生產”的世界正在來臨。全球制造業體系將面臨技術升級的機遇和挑戰,對于勞動密集型的中國制造而言,短期內會受到一定的沖擊,但是轉型升級是歷史的必然,必須要補齊技術的“短板”。
趙錫軍對于機器人技術的作用更為看重。他認為,機器人革命推動了機器對人的腦力勞動的替代,其影響不僅限于工業生產效率的提升,更在于從根本上克服了傳統工業生產方式下產品成本和產品多樣性之間的沖突,使工業產品性能顯著改善、產品功能極大豐富和產品開發周期大幅縮減,對于中國制造業的轉型升級具有重要意義。
由此可見,以機器人為代表的自動化技術將成為改變人力密集型生產方式的重要手段,對工廠進行自動化改造將是未來中國制造業轉型升級的出路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