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擔國家863項目1/4,專利申請量占北京市1/3;園區企業已擁有國際標準9項、國家標準98項、行業標準114項
在北京中關村科技園區的中星微電子有限公司展室里,該公司自主開發的具有國際領先水平的“星光中國芯”系列數字多媒體芯片:“星光”一號、二號……五號―五代產品有序地陳列著。作為第一顆大規模打入國際市場的“中國芯”,該產品被三星、飛利浦、惠普、羅技、創新科技、富士通、聯想等知名企業大批量采用,覆蓋了歐、美、日、韓等廣闊市場,市場占有率達60%以上。市場份額居計算機圖像輸入芯片世界第一。“中國芯”于今年3月榮獲我國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過去5年間,“星光中國芯”成為世界芯片業耀眼的明星―――它同樣是中關村的代表―――短短20多年,中關村實現了從北京“電子一條街”到中國“自主創新制高點”的跨越。目前,中關村科技園區里的大學、科研機構和高科技企業承擔著25%的863計劃(國家高新技術研究發展計劃)項目。2004年,園區企業的發明專利申請量3218件,占北京市總量的1/3;技術交易額達140億元,其中向北京以外地區輸出技術價值100億元。目前,園區企業擁有國際標準9項、國家標準98項、行業標準114項。
創新機制和體制,使科技工作者和企業的創新活力迸發出來。實現自主知識創新,是北京市近年來在中關村科技園區建設上最主要的工作。按照中關村科技園區整體發展戰略,北京市專門為中關村制定了被譽為“中關村基本法”的地方性法規《中關村科技園區條例》,出臺了一系列鼓勵創新的政策。中關村科技園區管委會等與國家及北京市有關部門通力合作,于去年成立了園區企業家咨詢委員會,吸收企業家參與園區重大決策,營造有利于企業技術創新的平臺與環境,還在中關村成立了北京產權交易所。目前,中關村園區共有上市公司73家,占北京市上市公司總數的一半以上,其中在納斯達克上市的有9家,形成了“納斯達克的中關村高科技板塊”。目前,在集成電路芯片、軟件、移動通訊、高性能計算機、生物醫藥等領域,中關村企業的技術創新各領風騷,并且出現了一批企業領跑者。中關村科技園區的企業已具備從0.13微米到0.25微米的集成電路設計能力,與國際先進水平的差距不斷縮小;曙光4000A超級計算機突破每秒11萬億次大關,使我國成為世界第三個能制造和應用10萬億次以上超級計算機的國家;大唐公司自主研發的第三代移動通信標準,已被國際電聯確定為三大國際標準之一,這是迄今為止中國企業制訂的最有影響的國際標準。2005年7月20日,由中關村軟件聯盟研發的國內首家全部采用國產軟件的OA辦公系統示范工程正式開通,我國辦公系統長期為國外軟件產品所壟斷的局面被打破……截至目前,中關村高科技企業已9次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
來源:人民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