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船舶報
上海船舶工藝研究所近年來積極進行轉型升級,向海工配套領域進軍。該所近日成功研制海工裝備粉狀物料儲存及輸送系統(簡稱海工散料系統),并獲得首套訂單。據悉,這是該所產品首次打入海工配套領域。
從無到有,實現零的突破
2012年12月,按照《中國船舶工業集團公司船舶與海洋工程配套業務專項規劃》要求,船舶工藝所第一研究室通過深入調研論證,將海工散料系統這一市場需求量大、附加值高的海工專用配套系統,確立為實現轉型發展、開拓海工配套市場的切入點和突破口。
海工散料系統是海上油氣鉆井作業所需粉狀物料,如水泥灰、重晶石粉、土粉的儲存和輸送系統,是海洋油氣資源開發的重要配套系統之一,之前其市場一直被國外企業壟斷。該系統廣泛應用于海洋鉆井平臺和海工輔助船,可由供貨商進行整套系統的設計、制造和集成,年市場需求量在350套左右,市場規模達10億~15億元。
為研發海工散料系統,船舶工藝所成立了一支囊括總體、結構、流體、電氣等專業的青年骨干研發隊伍,其中博士1名、碩士5名(“海歸”2名)、學士4名。憑借之前該所在民船、海工等科研項目中積累的資源,研發團隊成員在系統研發前期就與七○八所、上海外高橋造船有限公司、中船九江工業有限公司、大連中遠船務工程有限公司、中國石化上海海洋石油局等進行了技術交流和研討,快速加深了對整套系統的技術原理、性能指標、關鍵技術、競標流程及要求等的了解,為在系統研發過程中攻克難關奠定了基礎。
船舶工藝所研究團隊以某自升式鉆井平臺散料系統為目標型號,相繼在散料系統樣機總體設計、灰罐結構設計、控制系統設計與開發、樣機集成與調試等一系列關鍵技術上取得突破,并在該所臨港基地內搭建起系統樣機。
系統樣機研發成功后,得到了國內多家海工制造企業的認可。船舶工藝所也與外高橋造船、武昌船舶重工有限責任公司等多家船企簽訂了技術協議,并成功獲得外高橋造船1348自升式鉆井平臺散料系統訂單。船舶工藝所在高度重視實戰業績的海工配套市場獲得首套訂單,標志著其填補了該所甚至中船集團在海工裝備散料系統總體集成與成套供應方面的空白,并將降低中船集團所屬企業的采購成本。
精益求精,產品優化不停步
海工散料系統控制軟件開發和整體集成發揮了船舶工藝所多個科室的科研優勢。一室在與海洋鉆井平臺作業人員、技術專家溝通以及進行技術資料搜集分析的過程中,把握了控制系統的功能特點、操作流程、系統界面設計要求;六室憑借在船企涂裝房設計、集成中積累的控制系統開發經驗,開展了相關電氣設計;臨港公司作為機電裝備中試及產業化基地,為制造散料系統樣機提供了優良的試驗平臺。正是依靠大家的協同努力,突破了該系統的各項關鍵技術,也為產品后續的優化升級儲備了必要的人才與技術。
雖然海工散料系統的成功研制與首臺套訂單的順利承接,實現了船舶工藝所乃至中船集團在海工裝備散料系統整體配套方面零的突破,但是與國外品牌產品相比,該產品在整體性能優化設計、自動化控制、輸送性能數值預報等方面仍有較大差距。為此,該所將本著“研發一代、推廣一代”的原則,在對現有產品進行市場推廣的同時,通過研究散料系統自動化控制技術、性能優化設計技術、輸送能力數值預報技術等關鍵技術,研發新一代海工裝備散料系統,使系統核心技術指標達到或接近世界領先水平。
在追求產品精益求精的同時,培養集技術、商務、管理于一身的復合型人才,也是船舶工藝所下一步工作的重點。該所相關負責人表示,目前,系統的研發團隊已經具備了較強的專業技術能力,在后續的產品推廣方面,更需要提升其市場開拓及團隊管理能力,塑造一批高技術、高素質的復合型人才。目前該所已經成立了船舶與海工裝備國產化配套系統研發部,同時為推動該產品的市場開拓,啟動了產品商標設計和注冊工作,設計了英文為“HYNA Marine”、中文為“海納海事”的商標。該所的研發團隊將在更為廣闊的平臺上施展自己的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