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船舶報
滬東中華造船(集團)有限公司、上海外高橋造船有限公司、滬東重機有限公司作為我國骨干船舶企業,在走出服務新路方面作出了探索,為國內其他企業帶了好頭。不過,在采訪中記者了解到,對于積極走出去、主動為船東提供更多服務的船企來說,這一過程并不輕松,遇到了一些困惑和難處,甚至遭遇到了瓶頸問題。
比如,滬東重機作為國內船用低速柴油機制造行業的“領頭羊”,在構建全球服務網絡方面也走在了國內眾多船舶配套企業的前列。然而,滬東重機剛踏入該領域不久,尚處于摸索階段,而在國內沒有先例可循,也不可能完全照搬國外船企的經驗,因此,他們只能在實踐中一點點嘗試、一步步調整。
再如,到目前為止,滬東中華、外高橋造船公司都曾嘗試過在國內港口建立獨立的維修點,但都不算成功。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單個船廠的保修委托量較小,很難形成規模效益,船廠的投入與產出難以取得平衡,虧損風險很大。
在走出國門、建立海外服務點方面,這3家船企都遭遇到了相同的“瓶頸”,那就是國內的因公出國手續和所在國簽證手續較多,批復較繁瑣,因此,即使花錢在海外設了點,船企也會遭遇無法根據業務需要快速從國內把人派出去的尷尬。一些緊急的維修業務,在目前的審批和簽證條件下,企業想馬上派人也根本派不去;等手續辦完了,人出去了,船早已離開去別的地方了。
而且,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這些問題和難處并非只有這3家船企遇到,而是國內很多船企面臨的普遍情況。對此,業內專家認為,要解決這些問題,一方面,需要船企自身的進一步努力,有選擇地借鑒國外的經驗,同時要創新思路,比如與其每家船廠單獨設立維修點,倒不如多家船廠聯合起來,共同設立維修點,這樣可以通過規模效應提高收益、降低成本。另一方面,對于一些外部環境方面的限制,比如我國繁瑣的因公出國手續,這還有待政府有關方面在未來進行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