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人民日報
首屆漢堡國際風能展9月23日—26日舉行。德國副總理兼經濟和能源部長加布里爾表示,發展風能如同海邊淘金,它不僅僅是能源戰略,而且是經濟戰略。作為可再生能源的“載重馬”,它將驅動德國再工業化進程,帶來新的能源方式、新的增長途徑和新的工作崗位。漢堡公私合營機構“能源集群”執行總裁揚·里斯本斯對本報記者表示,預計未來3年德國的風能將迎來爆發式增長,歡迎中國企業參與合作。
調整補貼政策,推動風能技術不斷革新
德國2000年推出的《可再生能源法》被認為是全球可再生能源,特別是風能和太陽能迅猛發展的催化劑。該法案及其陸續修訂,核心內容是鎖定上網電價補貼,扶植可再生能源產業。但高額補貼導致電價不斷上漲,引起民眾不滿。今年8月1日生效的最新版《可再生能源法》對能源補貼政策做出了調整。
首先是把固定上網電價改為靈活定價、補貼封頂。從2014年到2016年,德國將根據每月電力交易市場的平均電價,給可再生能源發展商適當增加一部分補貼,但補貼規定了限額。其次是逐步減少補貼,從2017年起通過市場公開招標來確定補貼金額。總體而言,德國政府對可再生能源的補貼不斷削減。但里斯本斯對本報記者說,業界最擔心的不是補貼減少,而是政策的不確定性。這也是前兩年德國風能投入停滯不前,現在又遍地開花的原因。
德國風能協會統計顯示,德國風能產業年產值106.7億歐元,其中風能設備的67%用于出口,直接創造14萬個就業機會。加布里爾表示,海上風電已經帶動了鋼鐵業和造船業的復興。風能作為可再生能源的“載重馬”,將驅動德國再工業化進程,帶來新的能源方式、新的增長途徑和新的工作崗位。
截至2013年,德國風電裝機容量達到34吉瓦(3400萬千瓦),排在中國和美國之后,位居世界第三位。德國風能協會公關部負責人拉斯·韋爾澤指出,政策走向仍然是困擾風能產業的重要因素。比如,風能招標如何開展?當前德國風電項目中一半以上由合作社投資,即農民或中小企業合資建造。大型電力公司可能依靠雄厚的資金和技術資源壟斷招標,打破原有平衡。對此,德國聯邦外貿與投資署專家伊斯特·弗賴女士對本報記者表示,業界的疑慮能夠理解,但德國能源轉型不可逆轉,政府修改能源補貼政策的用意,就是要倒逼業界革新技術、降低成本。
降低風電成本,注重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根據德國政府的能源轉型規劃,到2050年德國將有80%以上的發電量來自于可再生能源,其中一半以上來自風電。從絕對價格比較,目前德國的陸上風電成本已經能同硬煤發電競爭,每發一度電平均成本8歐分。但海上風電成本仍然居高不下,一度電成本高達16歐分。韋爾澤對本報記者表示,風電可持續發展的關鍵是壓低成本,使它不僅具有社會效益,而且具有經濟效益。
本次漢堡國際風能展上,各大廠商紛紛拿出看家本領,從風電設備和系統的設計、建造和運營等方面提出技術革新方案。兩葉片風機重受追捧,這種風機由于葉片比傳統風機少一個葉片,運輸、吊裝、維護成本可降低20%,適合海上風電。德國一家公司推出裝機容量8兆瓦(8000千瓦)的兩葉片風機。考慮到陸地上風機設備運輸的難度,英國一家公司提出了空中潛艇思路,即把所有設備都裝在大型氣艇里,飛到指定地點安裝。不少廠商還在研發智能風輪。被動型智能風輪,能根據風速和風力大小自動“變形”。主動型智能風輪,則可以提前預測風的變化,相應調整各項指標。
西門子公司的一項研究顯示,未來10年,風能建設的成本將在現有基礎上降低40%。全球風能理事會總干事史蒂夫·索耶表示,15年前,各國發展新能源的目的是保護環境、應對氣候變化。今天,經濟考量和能源安全已經成為主要推動力,最后的贏家將出現在技術和成本控制領先的國家和企業中。
中國優勢明顯,德方期待與中企開展合作
雖然參加此次風能展的中國風電企業不是很多,但關于中國風電的話題備受關注。史蒂夫·索耶表示,中國目前是風能發展的領軍力量,全球風電市場在2013年的停頓后復蘇,到2018年可望翻一番,裝機容量達到600吉瓦。此前兩名澳大利亞科學家在《自然》雜志撰文,指出中國風電裝機在過去4年中增加了5倍以上。2013年,中國新增水電、風電和太陽能裝機超過了新增火電裝機,發電量超過法國和德國發電量的總和。文章強調,中國的低碳發展戰略改變了對可再生能源的敘事方式,樹立了新模板。即可再生能源不僅可以幫助減少碳排放,而且應該被視為強化國家能源安全的重要途徑。
中國國電聯合動力技術有限公司總經理褚景春對本報記者說,經過幾年的發展,中國的風電廠商已經全面趕超國際水平,特別在成本控制方面獨具優勢。正是由于中國企業的參與,風電機組的市場價格從五年前的每千瓦6000元人民幣降到了4000元人民幣以下。該公司總經理助理鄒長寧表示,中國廠商在應用技術方面的成就更值得稱道。比如去年他們在西藏那曲建設的5臺1.5兆瓦超高海拔風電機組并網發電,實現了西藏高原大型風電設備“零”的突破,這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風力發電場。“海拔4500米的高原上,空氣稀薄,對風電設計提出了新要求。如何強化絕緣能力?怎樣更好地捕捉風?建設那曲風場,也讓我們的技術研發能力得到了檢驗。”
韋爾澤表示,中國風電市場的發展機遇讓德國廠家心動,但他們需要克服法律和文化上的差異。弗賴女士則對本報記者說,她目前正為幾家來自中國的投資商提供咨詢,尋找在德國的風能投資機會。德國市場歡迎來自中國的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