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經濟日報
在北京舉辦的2014亞洲國際機器人展覽會上,來自世界各地的工業機器人相關企業和單位展示了其最新成果。其中,工業機器人是本次展會的重點內容,展示類別包括工業機器人本體、應用產品與解決方案、開發平臺與軟件技術等。(資料圖片)
“機器人”一詞,最早源于捷克作家卡雷爾·查培克的劇本《羅薩姆的萬能機器人》。劇中,機器人“Robot”本意苦工、勞役,在查培克筆下是一個具有人的外表、特征和功能的機器,是一種人造的勞力。若干年后,現實版的工業機器人在美國誕生。
如今,隨著現代科技的迅猛發展,它們已然成為制造業、生活中的重要成員。但這也引發新的爭議:這些不用吃飯、全年無休、越來越智能化的機器人到底是幫手還是對手?它們會不會大舉搶走工人“飯碗”?
機器換人: 技術紅利顯優勢
工業機器人迎來了發展的春天。這可以從其銷售量的變化管窺一斑。根據今年7月國際機器人聯合會(IFR)發布的數據,2013年全球共銷售17.9萬臺工業機器人,同比上升12%。其中,中國購買3.7萬臺,占全球工業機器人總銷量的五分之一,并超過日本和美國,成為全球最大的工業機器人購買國。
顯然,中國制造業正經歷一場悄無聲息的變革:大量使用工業機器人。早在2011年,全球最大的電子代工企業富士康就曾對外宣稱,“用3年多時間建立一個百萬機器人軍隊,以替代工人的重復性手動操作,在5到10年內看到首批完全自動化的工廠”。如今,其內部工廠所使用的工業機器人正以每年3萬臺的數量增加。
不僅是富士康,許多來自江浙、廣東等地的企業也在醞釀從全人力向人力與工業機器人相結合的產業結構調整。格力電器的選擇便是一個佐證,“2015年前實現70%的自動化生產率”,格力電器稱。
而這只是冰山一角。廣州政府提出,到2020年全市80%以上的制造業企業應用工業機器人及智能裝備;在東莞,由政府組織的抽樣調查顯示,近五年來該市共有66%的企業投入資金開展了“機器換人”工作,92%的企業表示未來兩年將繼續加大投入或準備開展相關工作。
“從制造業大國向制造業強國轉變,提升產品質量、可靠性和生產效率是關鍵,而這依賴于以人工智能化、數字化制造、機器人等為代表的先進制造技術的使用,對企業來說同樣如此。”中國機器人產業聯盟執行理事長兼秘書長宋曉剛解釋,作為“世界代工廠”,過去中國的優勢是擁有大量廉價勞動力,如今這一人口紅利正逐漸消失。
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機器換人”帶來的技術紅利。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研究員邢登鵬給記者算了筆賬:目前電焊工人日薪200、300元,一臺能替代3人工作的焊接機器人售價約20萬元,一年左右就可以回本。而且,工業機器人相對人力具有更高的效率和精度,還免去了復雜的崗前培訓,即便是新產品上市,也只需通過簡單的編程就能實現,這大大縮短了生產周期,進一步降低了用工成本。
“面對用工荒的矛盾,機器人優勢十分明顯,可以連續地工作,不會出現操作失誤,不會辭工,還免去了人身安全的擔憂和監管的成本。”宋曉剛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