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機器人”的“躥紅”程度讓人們頗感意外,大到工業生產,小到仿生科技,甚至一些服務型機器人更走近了百姓生活。機器人對于工業自動化領域而言也已經是再熟悉不過的產品了,特別是在汽車、包裝、電子制造等應用領域,其發展迅猛,成為中國生產制造商大面積引入的新技術。
今天,我們要談的并不是機器人在某些行業的成功應用,而是機器人已經成為一個應用行業,帶動更多的自動化產品進一步發展。
2014年9月26日,一直以能效管理專家為企業形象與發展宗旨的施耐德電氣公司,此次卻以全球OEM(機器設備生產商)自動化技術領導廠商的身份,與中國本土工業機器人領軍企業新松機器人聯手合作研發,制造出具有“中國特色”的工業機器人:一個從頭到腳、每一個部件都是為了中國制造業服務的機器人。
不同于西門子與庫卡機器人公司的合作,施耐德電氣并不是將新松機器人收歸為自己的產品線中,而是將自己的產品應用在新松的機器人上。隨著2012年并聯機器人生產授權全球解禁,國內外機器人制造商紛紛逐鹿并聯機器人市場。施耐德電氣與新松機器人聯手,在不到一年的時間里,共同研發適用于中國市場又符合世界標準的并聯工業機器人。在與新松機器人的合作中,施耐德電氣充分利用基于PacDrive3高端運動平臺,實現高集成的“多臺機器人聯動”,即一個控制器協調多個機器人,提高了效率、降低了成本。針對行業需求,施耐德電氣與新松機器人的研發團隊針對中國行業特點對機器人解決方案的軟件部分進行定制,讓新松并聯機器人方案的操作界面更加友好,功能塊上更易實現。比如,施耐德電氣開發的HMI,無需通過坐標系轉換,可以一次性實現物品坐標系的標定。
當然,類似于這種合作,施耐德電氣與新松機器人并不是行業中的頭一個。此前,羅克韋爾自動化亦是與國內的一家機器人制造商形成了合作關系,將其自動化產品運用到機器人設備上,從而提高機器人設備的性能及穩定性。
從目前的市場形勢來看,這樣的合作無非是一個三贏局面。對于自動化廠商而言,機器人是一個新興市場,伴隨中國生產制造業的轉型升級,未來的市場潛力巨大。對于國內的機器人廠商,他們有了穩定的供應商,具備了統一的、高質量的零部件設備,進而獲得了更加完善的整體解決方案。而從最終用戶方的角度分析,中國本土機器人公司的產品無疑要比國際大品牌的產品價格更為優惠,但如今加載了“國外血統”后,價格上或許會出現浮動。但就國際自動化巨頭紛紛加強中國本土化戰略而言,像變頻器等產品越來越貼近中國中端市場的需求,購買機器人產品的最終用戶所享受到的應該是比過去更為先進的技術,以及更為便捷的服務。
綜上所述,機器人產業一定是未來自動化產品發展的新增長點。它不同于電力、冶金等行業受經濟影響較大,它更關注于緊系民生的應用領域,因此其會是一個不容易衰退的行業。未來機器人行業的會如何發展更需要自動化人一磚一瓦地去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