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能源報
縱觀全球新能源的發展脈絡,新能源建設規模與發展速度均與各國政策扶持力度直接相關,我國也不例外。在經歷了幾年的摸索和創新后,國內一系列日趨完善的新能源政策,已成為中國在全球新能源競爭中確立領跑地位的關鍵。其中,政策的穩定性與持續性對新能源的發展尤為重要,不僅產生了促進國內新能源可持續發展的源動力,也為國內新能源企業發展吃下一顆“定心丸”。
盡管全球新能源科技日新月異,但產業仍然處在發展初期也是事實。任何的風吹草動、遲疑停滯都會對尚顯稚嫩的新能源產業造成傷害。近日,美股、港股的新能源光伏股票出現了一次集體跳水,引發了多路資金對新能源板塊的回避與撤退。究其原因竟是“中國計劃減少對光伏和風電行業的國家補貼”這一臆測觀點在新能源二級交易市場激起了短暫恐慌情緒,讓部分新能源投資人信心受損,從而導致了股票的下跌。僅因某個觀點而導致整個行業的激烈反應,不僅反映出公眾對新能源價值投資的真正認可還尚需時日,也進一步證明了“尚未長大成人”的新能源對政策的確具有較高的敏感性與依存度。
當前,保持政策穩定不僅對新能源產業發展至關重要,也已經成為滿足國家實現能源結構調整,完成清潔能源裝機目標,兌現向國際社會承諾的內在需求。面對日益嚴峻的全球環境氣候變化形勢,我國政府曾向國際社會承諾,到202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達到15%,要確保這一目標的實現,提速發展包括新能源在內的可再生能源是唯一途徑,而穩定的政策更是不可或缺的重要條件。
以風電行業為例,自2009年國家出臺的四類地區風電標桿上網電價后,國內風電在5年的產業發展時期高速發展。截至2013年底,國內風電市場累計裝機91.4GW,占全球總裝機的28.7%,成為最大的風力發電裝機國家;同樣,在2010年,我國出臺全國統一光伏標桿上網電價后,截至2013年底,光伏累計裝機超過18.3GW,比2010年裝機提高幾十倍。今年,隨著分布式新政的啟動,伴隨著政策的穩定與持續預期,光伏新增裝機或將達到13GW。
同時,新能源政策的穩定性與持續性,也為裝備企業提供了生存和休養生息、提升核心競爭力的最佳時機。自2009年,在穩定的新能源政策導向下,國內新能源制造業異軍突起。雖經歷了“大浪淘沙般”地整合和升級,“草木衰而松柏存”,仍涌現一批立足全球市場、具有真正核心競爭力新能源企業的脫穎而出。
正如有行業內專家斷言,未來新能源的發展將依靠國內裝備制造業的支撐,“做大做強”是我國裝備制造企業下一個要實現的目標。事實如此,政策穩定催生了大批新能源裝備制造企業。風電領域出現了以金風、遠景、龍源、明陽為代表的企業,光伏領域出現了以協鑫、晶澳、天合為代表的企業,新能源產業集中度得到前所未有的提高。這些企業不僅擁有全球領先的技術路線和科技水平,同時也具備了全球最強的生產制造能力,在參與國際化市場競爭中優勢明顯,早已成為我國在新能源保持領先地位的生力軍。
政策穩定性和可持續性始終也是政策制訂者所追求的。近幾年,作為能源結構的重要補充,國家發展清潔能源的決心顯而易見,這從國家陸續出臺的新能源扶持政策也可見一斑。針對中國將下調光伏、風電光伏發電補貼政策的傳聞,筆者從權威渠道獲悉,到2015年底,光伏政策調整的可能性都不大;而降低風電補貼價格征求意見稿,則已下發各相關單位,擬定實施日期為2015年6月30日,距今仍有近9個月的討論和應對時間。
“現在補貼新能源,為的是以后不要國家的補貼。” 對新能源行業來說,補貼下降一直是有行業預期和行業共識的。隨著時間的推移,科學技術的突破,產品成本的下降,降低或取消補貼是必然的結果,這一行業常識性的觀點也早已深入人心。但新能源補貼無論升降抑或有無,一定時期內保持政策的穩定性,仍是新能源產業可持續發展的關鍵且意義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