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經濟日報
在經濟結構調整過程中,裝備制造業會出現一些新的增長點,新能源開發、節能減排等都將迎來新機遇。地區規劃要秉持科學務實的態度,不能盲目追求總量目標,一定要充分考慮裝備制造業產能過剩的現實,搞清楚市場需求和我國在該領域的能力與水平
今年上半年,我國機械工業完成主營業務收入12.23萬億元,同比增長11.3%,實現利潤7153億元。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特別顧問、原總工程師隋永濱表示,機械制造業主要是為鋼鐵、電力、石化、煤炭等國民經濟的主要部門和國家重大基礎設施建設服務的,從一個側面反映了經濟發展狀況。雖在今年上半年總體保持了較平穩的增長,但行業增幅明顯下降。裝備制造業仍存在下行壓力,產能過剩、市場需求不旺是目前行業面臨的最大困難。
隋永濱分析了鋼鐵、電力、石化等主要經濟部門對裝備制造業的影響。就鋼鐵工業來說,2013年我國粗鋼產量7.8億噸,社會總需求7億至8億噸,而粗鋼產能達到10億噸,鋼鐵行業存在產能過剩情況,“十二五”到“十三五”期間新建的鋼鐵項目少,鋼鐵行業生產經營不樂觀。此外,發電設備的需求和增速也出現下降。而在石油化工領域,天然氣需求的緊張狀況緩解、煉油能力出現過剩,一些石化項目處在停建、緩建狀態。
綜上,隋永濱認為,未來若干年機械工業增速保持在10%至12%是比較現實與合理的。他同時指出,在經濟結構調整過程中,裝備制造業會出現一些新的增長點,新能源開發、節能減排等都將迎來新機遇。
以發展核電為例,我國的能源結構決定了國內一次能源消費中煤炭所占比例過高,要改變這一狀況需要積極發展核電與煤化工。隋永濱說,核電是我國可以大規模利用的清潔能源,核電裝備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裝備制造業的最高水平,對裝備制造業設計與制造能力的提高具有重要意義。此外,我國石油天然氣對外依存度越來越高,石油、天然氣管線和天然氣接收站建設也將在未來為裝備制造業帶來較為持久的市場需求。
隋永濱認為,在當前的經濟環境下,裝備制造業發展面臨三大挑戰:一是客觀上市場需求不足,短時間內很難有根本改變;二是產業結構不合理,中低端產品嚴重過剩、高端產品還需大量進口,自主創新能力不強,滿足不了國民經濟和基礎建設的需要,以海洋工程為例,目前海上石油鉆井平臺設備的國產化率只有30%左右;三是重大技術裝備國產化還有待成為全社會共識,類似天然氣輸送管道及核電控制系統等關乎國家經濟命脈的產品,必須用“國貨”。
“美國、日本、德國等工業發達國家都將裝備制造業作為立國之本,只有加快重大技術裝備國產化,中國才能成為受人尊敬的制造業大國。”隋永濱說。
近幾年,國家和地方政府鼓勵、支持裝備制造業發展的政策不斷出臺和落實。隋永濱強調,地區規劃要秉持科學、務實的態度,不能盲目追求總量目標,一定要充分考慮裝備制造業產能過剩的現實,要搞清楚市場需求和我國在該領域的能力與水平。
“如果國內生產能力已經飽和,千萬別不切實際地上項目;如果國內這一塊尚有空缺,就要考慮技術從哪里來。”隋永濱說。
隋永濱認為,順德在現有制造業基礎上調整產品結構、發展高端裝備制造業的方向是對的,但要注意結合本地區的特色和優勢。比如,順德塑料機械制造擁有明顯技術優勢,應把視線放在高端的精密注塑機、多層共擠設備、大型擠壓造粒機上,并在提高設計水平、制造水平、制造質量與應用基礎之上,著力提高自動化水平。
“中國裝備制造業的自主創新能力在近10年里得到了很大提升,成套裝備出口數量增加,產品出口結構有了明顯改變。”隋永濱說,我國裝備制造業擁有巨大生產能力,一定要到國際市場上去比拼和提高,要從裝備制造大國向裝備制造強國邁進,必須走出去尋找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