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在風電行業縱橫恣肆的發展當口,這篇文章以及其理性和冷靜的思考為風電行業無序而火熱的發展潑了一瓢冷水,同時指出大功率風機技術和國際最高水平仍存在很大差距,點明了風電制造業健康發展的癥結所在,同時為政府和有關部門的決策提供了可供參考的有效策略。他嚴肅告誡人們:腳踏實地地做好基礎工作比盲目冒進更重要。欲速則不達。
中國風電制造業與國際同行差距尚大,需要在創新、穩定性、標準檢測和認證等方面加速提升。
經過20多年的發展,中國風電產業取得了長足進步。2008年新增風電裝機容量630萬千瓦,連續四年增長率超過100%,總裝機容量累計達到1221萬千瓦,成為亞洲第一、世界第四的風電大國。
目前,中國風電上網電價已基本合理,企業投資建設風電場的積極性進一步提升。《裝備制造業調整和振興規劃》以東北、西北、華北北部和沿海地區大型風電場工程為依托,推進風電設備自主化,重點實現變頻控制系統、風電軸承、碳纖維葉片等產品的國內制造。備受關注的《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產業振興規劃》也即將出臺,這將是風電產業的又一大利好。此外,政府已確定在河北、內蒙古、甘肅、江蘇、吉林等地興建千萬千瓦風電基地。據專家推算,按照目前的產業發展勢頭,到2020年,中國風電累計裝機容量將有可能達到1億千瓦。
廣闊的風電市場發展空間為風機制造業帶來巨大的發展機遇,但是如果不重視中國風電制造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那么,中國在未來可能成為風電大國,但不會成為風電強國。
整機和零部件都有顯著差距
在國家的規劃的指引下和風電裝備國產化等相關政策的扶持下,中國風機制造業得到了長足的發展。2008年,國內風電整機制造企業數量多達70家,涌現出一大批與整機配套的零部件制造企業。近兩年來,國產風電機組在國內新增市場中所占份額超過進口機組,總體發展勢頭良好。
中國的風電機組研究工作開展較早,但近些年才走上產業化道路。“九五”和“十五”期間,政府組織實施“乘風計劃”、國家科技攻關計劃,以及國債項目和特許權項目支持建立6家風電整機企業進行風電技術引進和消化吸收,初步掌握了600千瓦和750千瓦機組總體設計技術,并實現規模化生產。2004年以來,隨著國家陸續制定出臺促進風電產業發展的多項政策,許多國內外企業大舉進入中國風機制造業,大多通過引進生產許可、建立合資企業、開展自主研發和聯合研發等方式,研發兆瓦級以上的風電機組產品。
目前,內資企業日益重視自主技術研發能力,產品開發方式逐步從“技術引進”轉向“聯合設計”和“自主研發”。國有大型企業和民營企業與國內大學和研究機構合作自主研發項目,并取得了一定進展。主流風電機組產品的技術性能和產業化水平有了明顯提升,1.5兆瓦單機容量的變槳變速風電機組成為近期市場主流機型。但是3兆瓦和5兆瓦等大功率風機制造技術仍然被國外企業掌控,差距顯著。
在整機生產快速發展的帶動下,以及風電設備國產化率政策的吸引下,風電零部件制造業日益壯大,生產工藝體系日漸完善。目前中國已經形成涵蓋葉片、齒輪箱、發電機、變槳偏航系統、輪轂、塔架等主要零部件生產體系。
葉片研制企業數量和產能快速增加,產品配套完善。例如中航(保定)惠騰風電設備公司、連云港中復連眾復合材料集團有限公司等,都是通過技術引進或聯合設計來獲得大功率風電機組葉片的制造技術,已經實現量化生產。
齒輪箱生產企業穩步擴大,產能增長緩慢,產品配套比較完善。中國風電齒輪箱生產企業都是從國家大型齒輪箱企業業務拓展過來的,如南京高速齒輪制造有限公司、重慶齒輪箱有限責任公司,二者占國產齒輪箱市場份額的80%~90%以上。總體來講,全國齒輪箱的實際生產能力在短期內將受到工廠建設進度和軸承供給緊張的嚴重制約。
發電機工業基礎較好,制造企業較多。國內大型風力發電機組配套生產發電機的企業主要有東風電機、上海電機、湘潭電機、蘭州電機、永濟電機、南洋電機等。其中,湘潭電機、蘭州電機等企業已經實現1.5兆瓦發電機的批量化生產,類型包括異步電機、同步雙饋電機、永磁電機等。
與其他零部件相比,風電機組控制系統和變流系統的發展相對滯后。控制系統作為風電機組中的核心零部件,目前仍是風電設備制造業中的最薄弱環節,產品主要依賴進口。可喜的是,目前國內一些整機制造企業、發電機制造企業以及科研院所正在針對兆瓦級變速恒頻風電機組引進或研制電控系統。
總而言之,發電機、葉片、齒輪箱的產業化發展進程較好,但是隨著國內整機企業數量的增加,研發速度的加快,上述部件的產能將會成為整機企業發展的瓶頸。
風電制造業存在的問題
通過引進和消化國外技術,國內企業已經擁有較為全面的技術理論知識和制造經驗,對風電機組的總體需求、技術方案特點、主要部件的參數指標都已經有了較明確的認識。中國風電設備制造業主要存在以下幾點問題:
核心技術研發和自主創新能力依然較弱。風機制造技術涉及的學科廣泛,包括空氣動力學、機械制造、電力電子、自動控制、結構力學等,技術難度大。目前中國商業化風電機組都是在引進和消化國外風電技術的基礎上,通過采購零部件進行組裝生產的,缺乏深入的基礎研究,沒有形成產學研相結合的研發體系。
風機穩定性和可靠性存在隱患。長期以來,由于缺乏行業技術標準和產品檢測認證制度,許多企業在利潤的驅使下,盲目追求風機產量,忽視質量,致使許多風機吊裝完畢后,在運行中頻頻出現故障,給項目業主造成額外損失。
行業發展缺乏整體戰略規劃。產業鏈上下游不協調,合格的關鍵零部件供不應求,嚴重制約整機產能的釋放。同時,行業缺乏總體發展戰略、深度協助和資源整合,產業發展混亂,效率低下。隨著風電機組供求關系的變化,市場逐漸向買方市場過度, 一輪行業洗牌在所難免,這勢必會造成產業資源浪費。
政府通過組織和支持開展基礎技術研發,加大對技術創新和財政稅收政策的扶持力度,提高本國風電技術水平和創新能力。同時應當清醒地認識到,以企業為主體的風電技術創新體系是風電持續自主化發展的根本,持續深入的基礎性研究是保證核心技術優勢和競爭力的重要條件。
建立技術標準和開展產品檢測認證是保證風電設備質量的有效手段。許多國家都建立了標準檢測和認證體系,雖然各國對于認證的范圍規定不同,但是認證的內容是基本一致的。中國風電設備產業發展較晚,技術標準和認證體系尚未完全建立,因此,迫切需要建立健全的風電技術標準和檢測認證體系,為風電設備質量提供保障。
(作者為全國工商聯新能源商會信息研究部副主任)
來源:科技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