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色的機器人伸出機械臂,抓起地上的物品,然后準確地碼放到指定的位置……近日,這個抓取能力達到250公斤、可替代6個人工、重達1.2噸的碼垛機器人在青島高新區下線,這標志著青島高新區首條批量化機器人生產線投產,也標志著青島高新區斥資1.26億元打造的嵌入式軟件研發及智能工業機器人生產項目正式啟動。
不只是青島高新區,積極布局機器人產業的國家高新區還有很多。昆山高新區機器人產業園作為國家火炬計劃特色產業基地,目前已吸引華恒焊接、塔米機器人、永年激光等多家國內外機器人領域的高端企業入駐;東莞松山湖高新區已著手啟動“松山湖機器人產業集聚區”建設;瑞士ABB機器人項目落戶珠海高新區;加拿大ESI機器人項目則落戶天津濱海高新區。
機器人被譽為“制造業皇冠頂端的明珠”,有望成為第三次工業革命的切入點和重要增長點,其研發、制造、應用是衡量一個國家科技創新和高端制造業水平的重要標志。業內人士分析認為,“十二五”時期是我國工業機器人產業發展的關鍵轉折點,工業機器人的需求量將以每年15%-20%的速度增長,機器人產業是繼汽車、計算機之后出現的新興高技術產業,市場前景廣闊。
加快推進機器人產業集聚區
中國機器人產業聯盟和國際機器人聯合會的統計數據顯示,2013年中國市場共銷售工業機器人近3.7萬臺,約占全球銷量的1/5,總銷量超過日本,成為全球第一大工業機器人市場。其中,國內企業銷售的工業機器人總量超過9500臺,外資企業銷售的工業機器人總量超過2.7萬臺。
東莞市機器人技術協會副會長羅百輝表示,目前,我國對機器人及智能裝備的需求正以每年40%的速度增長。預計中國有望在2014年成為全球最大的機器人市場,保有量將超過14.5萬臺。而根據國家《高端裝備制造業產業發展規劃》,預計2015年相關設備銷售收入將達1萬億元。
為了搶占發展先機,眾多高新區加快推進機器人產業基地建設。青島高新區正全力打造的青島國際機器人產業園核心區占地1000畝,重點吸引日本、韓國、歐美以及國內的優秀機器人研發制造企業及其配套企業入駐。根據產業規劃,青島國際機器人產業園將打造成為“國家機器人產業創新基地”、“工業機器人產業基地”、“中國水下機器人之都”、“中國智能服務機器人基地”。預計到2016年,青島國際機器人產業園引進企業50家,產值將達40億元;到2020年,產業規模100億元,機器人產業鏈基本形成,在機器人本體、集成應用、服務機器人等重點領域成為全國重要的研發制造基地。目前該產業園已累計引進軟控科捷、日本安川、寶佳、諾力達、速霸數控設備等30余個機器人項目,總投資近30億元。
東莞松山湖高新區已著手啟動“松山湖機器人產業集聚區”建設,力爭2015年7月前建設3個機器人產業聚集區,分別服務于初創型企業、小微企業及中型企業。
此外,今年5月珠海高新區管委會與中國機械工業集團公司(珠海)機器人有限公司、上海ABB工程有限公司簽訂合作框架協議。瑞士ABB機器人項目將落戶珠海高新區,打造華南地區規模最大的工業機器人研發和生產基地。
今年9月,中國科技大學、合肥高新區管委會、安徽國購投資集團簽署了發展合肥機器人產業戰略合作協議,三方將共同打造機器人產業孵化平臺,同時設立機器人產業發展基金,建設合肥機器人產業園。
多項措施力促產業發展
從硅谷等世界范圍的歷史發展經驗不難發現,任何立足于創新的新興產業的崛起都離不開良好的創新發展環境。對于這一點,已經積累了豐富的產業發展經驗的國家高新區深諳其道。
青島一直重視機器人產業的發展。今年7月,青島市政府制定出臺了《十大新興產業發展總體規劃》,明確將機器人作為重點發展的十大新興產業之一,著力打造青島經濟發展新的增長極。
青島高新區搶抓這一重大戰略機遇,全力打造青島國際機器人產業園。為此,青島高新區組建了高端智能制造事業部,制定實施了極具吸引力的機器人發展八項政策,成立了1億元規模的機器人產業基金,建立了機器人產品融資租賃平臺及人才培訓基地,并獲批智能機器人高新技術產業特色園區。
依托昆山發達的電子信息產業和精密機械產業,昆山高新區不斷完善機器人產業發展規劃,建立健全機器人產業基地、大學科技園、科技產業園、機器人產業科普館、專業孵化器、專業加速器 “六位一體”工作機制。預計到2015年,昆山機器人產業基地將建成以自主知識產權創新為主,集研發、設計、制造、教育培訓、技術交流等多種功能為一體,在國內具有示范帶動效應的智能機器人產業化基地。
松山湖機器人產業集聚區將通過優化配套資源、完善產業生態鏈等手段,為機器人企業營造良好的發展環境。除此之外,東莞松山湖高新區正在抓緊制定鼓勵、扶持機器人產業發展的相關政策,為落戶松山湖的創新型機器人企業創造更多有利的條件。
加快研發力度
對于我國機器人產業未來的發展,內業專家表示,擁有智能制造轉型升級的廣闊市場是我國的一大優勢,但這還遠遠不夠,更重要的是要繼續營造創新創業的文化,幫助企業掌握自主研發機器人核心技術的能力,依靠創新盡快擁有與世界先進企業“叫板”的資本。
攻破機器人核心零部件技術難關并非易事。我國從上世紀70年代末就開始研究機器人,幾十年過去了,盡管我國已成為全球主要機器人與智能裝備的需求大國,但從自主研發能力看,國內的智能裝備尤其是工業機器人仍存在本地研發制造能力不足,市場被德國、日本等國外品牌占據的不利局面。即便少數能生產工業機器人的本土企業,也面臨核心零部件依賴進口的瓶頸。這從根本上推高了企業進行“機器換人”的成本。
“伺服電機、減速器等機器人的核心零部件,現在國內企業還基本依賴進口,目前進口零件已經占到機器人成本的五成以上。”青島高新區企業寶佳公司總經理王顯林表示,由于關鍵技術瓶頸直接制約了機器人產業發展,國內大部分企業主要是在做集成應用。
為了能在機器人關鍵零部件方面取得突破,國家高新區聯合多方力量加大研發力度。7月22日,青島市政府、青島高新區與新松機器人自動化股份有限公司簽約。根據協議,青島市政府與新松機器人公司將共建新松—青島機器人產業創新平臺,包括新松青島中央研究院、機器人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機器人工程技術分中心、博士后科研工作流動站、院士工作站等,組織相關科研團隊開展研發工作,培育中小企業及上下游產業鏈企業,推動青島機器人產業全面發展。
昆山高新區機器人產業園依托德國漢堡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等機器人研發實力較強的國內外高校,成立了智能機器人、工業機器人、昆航機器人等研究所,成功開展了3項國家863計劃項目產業化合作。
作為國內發展機器人與智能制造產業的先行區,近年來東莞松山湖高新區充分利用新型研發機構聚集的技術平臺優勢,搭建起包括機器人應用服務中心在內的多個新型公共科技服務平臺,并通過多平臺的融合服務實現機器人與智能制造產業和制造業轉型升級需求的無縫對接。
“‘機器換人’是一項系統工程,既需要硬件的更新,也需要提供軟件的個性化定制,更需要有足夠的技工和研發人員提供支撐。”東莞華中科技大學制造工程研究院常務副院長張國軍表示。
摘自《中國高新技術產業導報》,2014年11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