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工業4.0時代的工廠是什么樣?記者在西門子公司位于德國巴伐利亞州安貝格的電子制造工廠車間看到,原材料倉庫緊鄰生產車間,二者通過地下通道相連通。在車間內,可以通過屏幕清楚地看到生產線的運行情況。原材料通過地下的傳送帶運送到車間,再乘坐“電梯”最終到達需要它們的機器那里。
在電子制造工廠車間內,在同一條生產線上,傳送帶上的產品部件每件都不同,在傳送帶的“分岔路口”,它們通過與機械通訊,決定下一步左轉駛向工人的工作臺,或者右轉駛向下一個機器繼續加工處理。這是產品通過產品代碼實現對自身制造過程的控制,也就是說,產品可以告訴生產它們的設備,它們需要什么,下一個生產工序是什么。
西門子公司安貝格電子制造工廠被譽為“歐洲最佳工廠”,實現了75%的生產作業自動化。偌大的車間里,機器在高速運轉,工人數量并不多。據介紹,該工廠總共有約1100名員工,而每班輪崗的員工只有300人左右。這里的產量非常高,每年可以生產約1200萬件Simatic可編程邏輯控制器及相關產品。如果按照每年生產230天計算,相當于每秒就能生產出一件產品。
通過產品與生產設備的通信、信息技術控制系統和流程的優化,安貝格電子工廠的產品合格率達到99.9988%。該廠負責人卡爾—海因茨?比特納對本報記者說,實現這一點與企業員工的專業技術知識和創新密不可分。比特納介紹了員工的“持續改善計劃”,“在我們的工廠里,每一名員工都能提出改進意見。”此外,員工提出的改進意見還使生產力增長率達到40%。由于引入了自動化技術和信息控制技術,工廠在保持原有的規模和員工數量的基礎上,產能比25年前提高了8倍。
如此先進現代化的工廠是否可以取代人工勞動?記者在工廠中看到,盡管實現了高度自動化,在生產工藝的開發與規劃、突發事件處理等問題上,都離不開人工。這里每一臺設備都是聯網的,員工可以從移動終端隨時查看焊接溫度、貼片數據和測試結果等產品信息。此外,工廠25%的生產仍然采用人工,以降低成本。
值得注意的是,工廠里有1000多臺掃描儀實時記錄生產的步驟。比特納比喻說, 每一個生產環節都有一個“數字雙胞胎”,通過收集到的數據,可以監控和預測整個生產環節,哪些需要改進,哪些需要進行下一步操作,數字化是工業生產的趨勢所在。
摘自《 人民日報 》( 2014年10月31日 21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