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11年的2.2萬臺銷量,到2013年的3.6萬臺,短短3年時間,我國從全球第四躍升為全球第一大機器人市場。在我國人口紅利減弱的背景下,隨著產業轉型升級的不斷深入,機器人應用范圍將越來越廣,我國機器人將迎來戰略發展期。
對此,工業和信息化部副部長蘇波在接受《經濟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機器人時代已經來臨!未來10年,工業機器人將創造數萬億美元的市場,因此成為世界各國爭相發展的主要目標。它的高速發展,一方面可以彌補我國人口紅利下降帶來的缺口,同時也孕育著中國制造業實現彎道超車的希望。
本土工業機器人已廣泛服務于國民經濟25個行業大類
市場需求快速增長
近年來,隨著我國人力成本逐步抬升、勞動力結構性供給下降,以及新興經濟體間競爭加劇、歐美發達國家重新重視制造業等復雜局面正倒逼我國制造業轉型升級,我國機器人的市場需求量呈現快速增長的態勢。
據中國機器人產業聯盟統計,2013年中國工業機器人銷量達到36860臺,已超越日本成為全球第一大機器人市場。其中自主品牌企業在我國銷售工業機器人總量超過9500臺,占全國工業機器人銷量的比重達到1/4。
從應用類型來看,2013年,搬運機器人超過焊接機器人成為國內銷量最多的工業機器人,其銷量達到14475臺;排在第二位的是焊接機器人,年銷量為13028臺。裝配機器人和潔凈機器人也呈現出快速增長勢頭。
從應用行業來看,數據顯示,隨著我國工廠自動化的發展,2013年本土工業機器人已廣泛地服務于國民經濟25個行業大類,52個行業中類。工業機器人的應用已由汽車、電子工業傳統領域,向橡膠塑料、軍工、航空制造、食品工業、醫藥設備、金屬制品等領域快速擴展。
從市場銷量的增長速度看,2013年國外企業在華銷售工業機器人較上年增長近18.6%,國產機器人銷量實際增長約3倍,綜合看2013年中國工業機器人市場銷量比上年增長41%。
今后,我國制造業仍面臨著產業轉型升級、勞動力成本持續上升、勞動力結構短缺等諸多現實問題,迫切需要大量工業機器人。例如,在汽車制造領域,未來幾年國內汽車市場仍將以每年15%左右的速度增長,該領域的工業機器人應用將保持快速發展態勢。在電子信息制造領域,機器人將會大量替代人工進行芯片、貼片器件及電子產品的生產。在化工領域,以潔凈機器人為代表的智能裝備將得到進一步應用。
國際機器人聯合會近日發布報告稱,中國工業機器人需求仍將快速增長,年增長達到25%以上,到2017年市場銷量將達到10萬臺,工業機器人保有量超過40萬臺。
將機器人產業作為重要領域予以發展和支持
政府部門大力支持
機器人產業作為新興產業,其健康穩定的發展尚需通過“政府引導,市場主導”的方式進行培育。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我國機器人產業的發展,習近平總書記、李克強總理等黨和國家領導人多次對我國機器人的發展發表了重要講話,作出了重要批示。國務院先后印發的《關于加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決定》、《工業轉型升級規劃(2011~2015)》、《關于印發“十二五”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的通知》等重要文件都將機器人產業作為重要領域予以發展和支持。
作為我國機器人產業的行業主管部門,工信部也先后制定發布了《高端裝備制造“十二五”發展規劃》子規劃《智能制造裝備產業“十二五”發展規劃》、《關于推進工業機器人產業發展的指導意見》等政策文件,鼓勵有關部門、地方政府及金融機構支持機器人的研發和應用推廣。同時積極推進機器人標準化工作,會同國務院有關部委將機器人產業作為《2014年戰略性新興產業標準綜合體指導目錄》的重點方向。工信部副部長蘇波表示,在機器人研發和產業化方面,工信部推出了一系列支持政策,包括高檔數控機床與基礎制造裝備科技重大專項、產業振興和技術改造專項、工業轉型升級強基工程專項等支持機器人及其關鍵零部件、核心技術的研發和產業化。目前,已安排中央財政資金約1.5億元。
在推廣應用方面,4年來共支持基于工業機器人的數字化車間應用示范項目100余個,安排國撥資金約40億元。
今年,工信部還將會同財政部、保監會等部門,研究出臺首臺套重大技術裝備保險政策,解決包括機器人在內的首臺套重大技術裝備推廣應用難的問題。
我國機器人產業發展仍面臨諸多嚴峻挑戰
產業體系加速完善
“我國現已是全球最大機器人市場,但反過來也是危機,因為國外巨頭早把總部、生產基地建在中國。中國機器人企業大多還在襁褓中,剛起步就面臨巨頭。爆發的市場將中國企業的成長時間壓縮沒了。”國內機器人領軍企業新松機器人自動化股份有限公司的總裁曲道奎這段話道出了我國機器人企業在巨大市場下普遍面臨的壓力。
對此,蘇波向《經濟日報》記者表示,近年來,我國機器人產業雖然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但確實仍面臨諸多嚴峻挑戰。首先是產業技術基礎薄弱,國產關鍵零部件在可靠性、精度及使用壽命等方面均有較大差距,控制器、伺服電機和RV減速器等關鍵核心零部件嚴重依賴進口;其次是產業體系尚待完善,我國工業機器人在科技成果轉化應用、公共服務平臺、標準體系、人才培養、市場培育、第三方評價體系、財稅金融政策扶持等許多環節上明顯滯后;再次是具有市場影響力的自主品牌尚未形成,自主品牌工業機器人推廣應用難。此外,同質化競爭不斷加劇,重復建設隱憂顯現。
如何解決同國外的技術差距,抓住當前機器人產業的紅利?蘇波表示,工信部將加強對機器人行業的管理,引導企業發展。“加強頂層設計,完善標準體系建設,搭建產需對接平臺,探索建立機器人產業準入制度,開展培育國家機器人產業推廣示范基地工作,加強機器人的宣傳與科普,這些都是工信部今后扶持機器人產業發展的主要著力點。”
中國機器人產業聯盟的專家也給企業“支招”。他們表示,支撐中國機器人產業發展的重要力量是廣闊的需求市場。能否了解用戶的需求特點與期待,是關系到機器人企業生存與發展的關鍵問題。機器人作為二次產品,需求方對機器人如何參與生產制造了解有限,很多企業無法理清自身的具體需求。從使用方的角度講,他們希望與能夠提供系統化解決方案的供給方合作。由供給方提供相關行業的應用案例,協助梳理他們的需求,針對自身的特點設計規劃生產線,并完成設備采購、集成、調試等一系列二次開發,實現“交鑰匙”工程。
此外,有關專家表示,相對于門類繁多的中國機器人潛在消費市場,現有系統集成企業的實力仍顯薄弱。在開拓工業機器人市場的道路上,制造企業與集成企業之間及與用戶企業之間需要緊密配合,發展出更多的互利共贏模式,不僅將他們作為產品銷售對象,更要激發用戶企業參與到工業機器人市場開拓的團隊中來。發揮機器人本體制造企業熟悉了解機器人性能、功能等優勢,發揮集成企業熟悉設備之間銜接與系統性的優勢,同時借力于用戶企業在本行業中熟悉自身工藝流程、生產組織特點等優勢,協作共贏,開拓更多門類的工業機器人消費市場。
摘自《經濟日報》,2014年11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