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數據、移動互聯網和云計算不僅可以讓服務機器人更加智能,還將改變其角色定位——服務機器人不再是一個單獨的智能化設備,而是信息服務的新平臺。在家用等大眾消費領域,服務機器人的智能化程度還有待進一步提高。
“到2015年,我國人口中60歲以上的老年人將達到2.16億,14歲以下兒童2.2億,青少年4.4億,殘疾人8500萬……這9億多人都是移動機器人的潛在使用者。”在近日舉行的一場名為“大數據時代的跨界創新”的專題報告會上,中國工程院院士李德毅如是說。
李德毅預測,到2030年,一個人將會有10個機器人在各個方面為他服務,機器人的總數將會超過人類。
不過,專家調研發現,目前在醫療、科考、救援等專業領域,機器人的智能化程度較高,而在大眾消費領域,面對市場的強勁需求,機器人的“智慧”顯然還不夠。專家表示,移動互聯網、云計算和大數據技術的快速發展,或將為服務機器人的發展帶來新契機。
智能化水平待提升
雖然在一些展覽上經常出現能夠表現人類表情或是執行復雜任務的機器人,但這些機器人大多處于研發階段,距離應用尚有一段距離。
根據《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的定義,智能服務機器人是在非結構環境下為人類提供必要服務的多種高技術集成的智能化裝備。而根據國際機器人聯合會的定義,服務機器人和工業機器人的本質區別在于,前者的工作環境大多是未知的。
目前,服務機器人在多個領域有著廣泛的應用。弗萊威智能機器人科技(上海)有限公司董事長張殿禮表示,就智能化水平而言,在醫療、科考、救援等專業領域,由于任務復雜程度較高,且大多是各國科技攻關的重點,智能化水平較高。而在家用等大眾消費領域,服務機器人的智能化程度有待進一步提高,國內銷售的服務機器人以掃地機器人和功能相對簡單的教育娛樂機器人為主。
北京科技大學物聯網與電子工程系主任王志良認為,雖然在一些展覽上經常出現可以做出人類表情或是執行復雜任務的機器人,但這些機器人大多仍處于研發階段,距離應用尚有一段距離。
大數據成就大智慧
機器人進行判斷和決策的前提是要有充足的條件和經驗,現在大數據技術提供了很多冗余的條件,可以讓機器人在作決策時進行方案的優選。
事實上,服務機器人的概念已經提出多年,但受制于智能化水平較低,始終未能實現規模化應用。
如今,大數據、移動互聯網和云計算的發展,為服務機器人的發展帶來了新的契機。專家表示,比如在感知方面,服務機器人如今除了本體裝有傳感器,其工作環境的傳感器也可以為其所用,甚至可以利用網絡資源,遠程通過其他地點的傳感器來獲得相應的信息。
而在學習和判斷方面,以往需要把數據輸入服務機器人本體,作為服務機器人的經驗和判斷基礎;而現在,各種基礎軟件的發展為服務機器人的邏輯判斷奠定了基礎,通過移動互聯網,服務機器人還可以輕松獲取大量的信息資源。張殿禮介紹說,當人和服務機器人交流時,服務機器人可以使用云計算平臺上的數據資源,而交流過程中所提供的語料和人類的行為習慣,則進一步豐富了服務機器人的數據庫。
新的平臺
由于服務機器人是可以移動的設備,因此可以利用這一特點,實現對固定物體信息的收集。同時,服務機器人執行的任務也不再局限于本體的機械機構,而是可以依賴于各種無線通信設備,通過遠程機構來實現。
在大數據、移動互聯網和云計算的時代,服務機器人不再是一個單獨的智能化設備,而是信息服務的新平臺。王志良表示,由于服務機器人是可以移動的設備,因此可以利用這一特點,實現對固定物體信息的收集。同時,服務機器人執行的任務也不再局限于本體的機械機構,而是可以依賴于各種無線通信設備,通過遠程機構來實現。
在王志良的實驗室里,有一款外表“憨態可掬”的服務機器人。王志良介紹說,這款正處于研發階段的服務機器人,不僅可以與人進行語音交流,還可以管理家用電器,緊急的時候拍一下它的頭,還可以自動報警。同時,還可以通過手機等移動終端設備,對服務機器人進行遠程操控。
弗徠威推出的智慧住宅中央控制服務機器人Dorsea不僅可以進行現場語音控制,還可用手機App進行遠程控制,通過無線通信的方式控制各種家用電器,并實現自動及手動巡防、防跌倒監測、煤氣火災及陌生闖入報警等多種功能。
在張殿禮看來,以往人們對服務機器人有一種誤解,認為要把服務機器人做成復雜的結構,以便于執行某些任務。張殿禮表示:“就機器人本體而言,機械結構越復雜,性價比越低,工作范圍也會極大縮小。服務機器人完全可以通過與其他設備互聯互通來執行各項任務。”由于我國在大數據、移動互聯網和云計算方面具備一定基礎和優勢,同工業機器人相比,服務機器人發展的前景更好。“服務機器人的發展既需要技術的創新,也需要應用領域的創新,技術加應用兩條腿走路,肯定跑得更快。”張殿禮說。
摘自《中國高新技術產業導報》,2014年9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