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東南亞和印度將成為未來工業機器人增長最顯著的區域。”在日前召開的中國國際機器人產業發展高峰論壇上,國際機器人聯盟(IFR)主席Arturo Baroncelli如此預測。工業和信息化部相關負責人則表示,力爭在2020年將中國工業機器人的密度提升至100。
機器人行業潛力巨大
Arturo Baroncelli提供的數據顯示,目前全世界工業機器人密度(每萬名工人使用工業機器人數量)為58,而中國還不到30,“低密度和可見的高人力成本、勞動力結構性短缺將使中國機器人市場擁有巨大的潛力”。
作為主管部門負責人,工業和信息化部工業裝備司副司長王衛明表示,從產業趨勢上看,去年,中國工業機器人已經超過日本,成為世界第一大市場,不過其中只有約1/4為國產。因此,他對中國機器人行業協同創新的問題十分關注,并表示將加強頂層設計,“目前,我們正在制定‘十三五’相關產業規劃,力爭到2020年中國工業機器人的產業體系具備3-5家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企業,8-10個產業配套集群,機器人密度達到100以上”。
具體到短期行業規劃,王衛明表示,今年國家科技重大專項(簡稱04專項,即高檔數控機床數字化設計關鍵技術與工具集研發及典型產品應用)將重點支持機床機器人,同時將重點推進在汽車發動機、航天、航空、船舶、民爆等六個行業自動化車間的應用。
863機器人技術主題組組長、哈爾濱工業大學機電學院院長趙杰教授指出,中國機器人行業除了外國產品占據主要份額外,國產產品以坐標型、平面多關節型為主,而多關節型以外資產品為主。在應用上國產機器人則以涂層居多,相對焊接基本被外資產品壟斷,“這說明我們的產品還主要應用于性能要求低的領域,所以產品的附加值還比較低”。
趙杰透露,在機器人核心零部件上,中國企業也開始擁有話語權,“國產RV減速器、諧波減速器、伺服電機等產品開始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已在一些機器人產品上應用”。
下一代機器人研發獲重視
在中國機器人行業奮力追趕的同時,國際有實力的制造業大國也沒有閑著。除了一直高調宣布要吸引制造業回流的美國以外,王衛明透露,歐洲已啟動了大型民用機器人研發計劃,代號“火花”,總投資高達28億歐元。
Arturo Baroncelli同樣指出,全球范圍內的自動化進程正在加速,推動因素包括節能技術和新材料的發展、更多企業注重打造全球競爭力等。
在下游行業方面,Arturo Baroncelli認為,食品飲料、制藥和醫療服務、生物醫學領域將會成為下一個機器人應用的熱點。目前,一些工業領域的機器人滲透率已經達到了95%,而上述3個領域目前的機器人使用比例還很低,“這些行業的企業很快會意識到,如果不提升機器人的使用,企業將面臨生存困境”。
對于未來行業的發展,德國機器人和自動化協會會長帕特里克?施瓦茨坎普夫認為,未來機器人的發展趨勢將體現在人機協作和服務型機器人上面。
摘自《中國高新技術產業導報》,2014年8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