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溫州市圍繞科技與經濟的有效結合、促進科技成果加快轉化為現實生產力進行了積極探索。針對量大面廣的民營科技企業急需提升與轉型的需求,政府通過借用外力,積極實施引進高校和科研院所共建創新載體戰略,組建了一批公共科技創新平臺,并以此帶動和引導民營科技企業通過技術合作的模式走上一條快速提升的捷徑。
自2002年溫州市啟動實施引進高校和科研院所共建創新載體以來,先后走過了建立大院名校聯合研究院、建立專業化實體研究院、建立產業化基地和園區的發展歷程。僅2013年,溫州以政府為主導先后引進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等一批高校和科研院所與溫州市及各區縣建立了16個創新載體。
高校參與出資 落地生根在溫州
溫州是我國最大的泵閥制造中心,有“中國泵閥之都”之稱,泵閥產業已成為溫州工業重要的組成部分和主要經濟來源之一。但溫州中小企業居多,整體技術水平較低,創新能力薄弱。不過這些不足卻讓溫州的泵閥企業成為蘭州理工大學眼中的“香餑餑”。
在今年5月召開的蘭州理工大學溫州泵閥工程研究院第七屆理事會上,蘭州理工大學、溫州市政府、龍灣區政府簽訂了合作共建溫州科技園框架協議,并于今年7月正式簽訂合作協議,合作主要圍繞溫州泵閥產業進行。據了解,該項目由地方政府支持5000萬元,科技園自籌6800萬元,高校出資5000萬元,這是溫州產學研合作中首次由高校參與出資的項目。
“高校在有外債的情況下投資5000萬元建設蘭州理工大學溫州科技園是下了很大決心的,這也是蘭州理工大學有史以來首次在校外進行大額的投資建設,其目的在于結合溫州的特色產業,服務地方經濟發展并且支撐學校學科建設。”蘭州理工大學溫州泵閥工程研究院院長楊國來表示,此次合作就是要通過高校的科技成果轉化幫助溫州企業實現轉型升級,同時建立溫州研究生分院為企業輸送人才,在幫助溫州轉型升級的同時高校也可以從中獲得提升,使雙方達到互利共贏,雙方的產學研合作空間很大。
“希望科技園成為泵閥創新、創業、創意‘三創’基地,搭建泵閥信息商務咨詢、檢測試驗、人才培育三大平臺。”這是楊國來對蘭州理工大學溫州科技園的憧憬。
聯合院校 技術轉移謀創新
“近兩年,主動找上門來尋求合作的企業漸漸多了起來。”中國皮革和制鞋工業研究院溫州研究所所長方巖從2002年起就參與到溫州的產學研合作中,目前他感到最滿意的就是皮革研究院溫州研究所的建立。
“相關專家積極深入企業了解技術需求與難題,幫助企業提供解決方案或利用高校專家團隊解決問題,最大的成效就是近幾年在與近百家制鞋企業的合作中創造了30多個能夠轉化為產品的專利品牌。”方巖表示。
浙江大學與浙江蒼南儀表廠深入開展的產學研合作是溫州聯合院校模式的又一個代表。
據了解,浙江蒼南儀表廠1999年開始與浙江大學開展產學研合作,陸續投入合作資金上千萬元。2012年12月,該廠投入365萬元與浙江大學共建“浙江大學—浙江蒼南儀表廠技術研發中心”,目標是縮短國內流量計與國外的差距。
“我國的儀表生產行業在氣體流量測量方面與國際水平有較大差距,我們計劃在5年內研發10個新產品,力爭趕上世界領先水平。” 浙江大學溫州技術轉移中心副主任李巧世表示,浙江大學溫州技術轉移中心自2006年以來,與企業合作申報縱向項目125項,合同金額超過8000萬元,與企業達成橫向合作項目900多項,合同金額2.2億元,陸續在文成、永嘉、蒼南等經濟開發區建立技術轉移中心。
今年以來,國家大院名校溫州聯合研究院還設立了洞頭分院,聯合高校和科研機構將觸角向海島延伸;入駐院校合肥工業大學與樂清巨大礦業有限公司聯合美國思科公司申報科技部國際合作項目“基于快速移動百兆WLAN的礦井機車無人駕駛系統”,并于今年2月獲得科技部立項;浙江工業大學激光加工技術工程研究中心瞄準激光加工制造這一先進制造技術,針對溫州地區有代表性的泵閥、冶金、大型重要裝備等制造行業,提供新的高效節能化激光制造工藝與激光制造成套裝備……類似這樣的入駐院校,在溫州企業轉型升級的過程中發揮作用的案例比比皆是,充分挖掘產品提升科技含量、增加附加值的潛力,幫助“溫州制造”轉型成為“溫州智造”。
孵化中心:創客圓夢正當時
假如一個高校畢業生具備創業的技術和頭腦,但沒有啟動資金該怎么辦?為了讓這一難題不再成為千萬創業青年實現夢想的鴻溝,溫州市科技局正在籌建溫州市科技創新公共服務中心,用最低廉的成本和最周全的服務吸引創客加盟。
“這個公共服務中心實際上就是小微企業的孵化園。”溫州市科技局科技合作處處長劉煥斌表示,目前溫州市還沒有一個真正意義上成規模的企業孵化基地。最終,溫州市科技創新公共服務中心在溫州市科技局的努力下獲得了溫州市國信大廈4700平方米的辦公用房使用權,成為國家大院名校溫州聯合研究院的升級版。
據介紹,溫州市科技創新公共服務中心將全面涵蓋研發設計、創新創業、科技金融、成果交易、科技咨詢等科技服務業,以實現“一體兩翼”(以科技成果交易為主體,以項目孵化、金融服務為兩翼)的發展目標。
入駐該中心的門檻低,是對創業者最大的吸引力。“只要項目通過可行性評估,就具備了入駐的資格。”劉煥斌表示,初步設想該中心提供給創客們的場地費用大大低于市場價,不僅為每家提供約100-150平方米辦公場地和成果交易場地,還將通過設立科技金融區、公共服務區等配套設施和扶持政策為創業者提供風險投資、低息貸款、項目服務等一系列金融服務、創業輔導及公共服務,其目的就是為了促進成果交易和項目孵化相結合,創業基金和創新基地相結合,國內合作和國際對接相結合,建設充滿活力的創新創業項目孵化加速基地,打造浙江省一流的科技創新服務集聚示范區和“創客夢工場”。
“公益性服務、市場化運營”是該中心所采用的模式。“創業者根據自己的特長和興趣選擇項目,我們提供整套服務,最終幫助創業者將產品包裝上市。”劉煥斌表示,根據功能區塊布局及建設計劃,目前已完成調研、論證,并落實專項經費組織實施,預計2015年可正式對外營運。
摘自《中國高新技術產業導報》,2014年8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