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經濟論壇發布《2014至2015年全球競爭力報告》顯示,瑞士連續第六年蟬聯榜首,成為全球最具競爭力的經濟體,其后依次排在前10位的為新加坡、美國、芬蘭、德國、日本、中國香港、荷蘭、英國和瑞典。
這份報告共覆蓋全球144個經濟體。根據報告,競爭力排名領先的經濟體具有一個共同特征,即開發、吸引并利用現有人才,并在促進創新方面投資較大。為實現可持續且具有包容性的經濟發展,人才和創新是競爭力的核心,也是公共和私人部門領導者需要更有效協作的兩個領域。
迄今為止,貨幣政策在較大程度上推動了全球經濟的增長。報告稱,維持全球經濟增長的最大挑戰在于不同地區、發展程度不同的經濟體之間實施結構改革的不平衡性。世界經濟論壇主席克勞斯?施瓦布說,當前全球地緣政治局勢緊張,收入不均加劇,金融狀況潛在緊縮,給全球經濟復蘇帶來風險,要求各經濟體實施結構性改革,以確保持續性和包容性增長。
根據報告,瑞士的高效、創新和宏觀經濟穩定性使其連續第六年拔得頭籌。這主要歸因于瑞士透明高效的制度、運轉良好的市場以及強大的創新力,但美中不足的是其在招聘合格工人方面存在困難。報告稱,瑞士競爭優勢的一個潛在威脅,可能是企業和研究機構越來越難以找到需要的人才,來維持卓越的創新能力。
新加坡和美國的排名緊隨瑞士之后,分列第二位和第三位。其中美國保持上升勢頭,在制度體系和創新力等領域得分較高,排名較去年上升了兩位。新加坡在商品和勞動力市場效率、金融市場發展以及基礎設施建設方面得分均較高。
歐洲經濟體的競爭力呈現出新面貌。西班牙(第35位)、葡萄牙(第36位)、羅馬尼亞(第59位)和希臘(第81位)等幾個受到債務危機重創的經濟體,在市場運作方式和生產性資源分配方面有明顯進步。特別是得益于商品、勞動力市場和經濟前景的改善,以及預算赤字的大幅下降,希臘排名躍升了10個位次。但法國(第23位)在競爭力方面仍然面臨重大挑戰,尚未表現出全面參與提升競爭力的進程之中。
智利(第33位)繼續保持在拉美地區的領先地位,巴拿馬(第48位)和哥斯達黎加(第51位)名列其后。但報告稱,為保持過去幾年的增長勢頭,拉丁美洲的主要經濟體仍需改革,并開展生產性投資以提高基建、技術和創新能力。
受地緣政治不穩定因素影響,中東和北非地區的表現有喜有憂。阿聯酋(第12位)排名上升7個位次,在該地區處于領先地位,超過卡塔爾(第16位)。北非經濟體中排名最高的是摩洛哥(第72位)。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區繼續保持接近5%的經濟增長率,但躋身前60位的經濟體只有3個,即毛里求斯(第39位)、南非(第56位)和盧旺達(第62位)。
1979年以來,世界經濟論壇每年發布一份全球競爭力報告,競爭力排名基于2004年引入的全球競爭力指數,該指數目前由可持續發展競爭力、社會制度、創新能力、市場規模、宏觀經濟環境、金融市場發展水平、基礎設施、商品市場效率、技術水平、醫療衛生和教育水平等12個類別的指標組成,數據來源于聯合國、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以及世界經濟論壇。
摘自《經濟日報》,2014年9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