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歷業界長達數年的籌劃、磋商之后,鞍鋼和本鋼的聯合重組終于塵埃落定。雖然還有許多實質性問題有待于進一步落實,但是東北地區這兩家最大的鋼鐵聯合企業,其合二為一已勢不可擋。
正值國家宏觀調控和鋼鐵產業大調整的關鍵時期,鞍本聯合無論是在政府官員,還是在業內專家眼里,都備受稱道。但今年這起國內最大的鋼鐵企業重組案例,卻是在鋼鐵市場剛剛步入頹勢后出現的。有關專家分析認為,由于近年來產能過度分散和低水平擴張的影響集中釋放,近期我國鋼鐵市場將出現新一輪的價格下跌。在這個大背景下,鞍鋼、本鋼這兩家綜合實力均排在國內同行業前10名內的鋼鐵企業選擇重組聯合,具有典型的示范意義。
事實上,鞍本聯合的想法早已有之。但是既沒有在企業最困難的時候聯合,也沒有在企業最“得心應手”的時候聯合,應當并非偶然。本鋼集團董事長張營富告訴記者,2001年有人提出鞍本聯合時,企業的內部和外部環境都沒有這樣的要求。2000年以前,長期在計劃經濟體制下運行的本鋼,面對市場時還有很多“不適應癥”:品種單一,效益低下,甚至很多工人一度發不出工資,廠辦集體和企業辦社會的問題突出,企業包袱沉重。而當時中國的大多數鋼鐵企業,都面臨著差不多的境遇。“企業連飯都吃不飽,還哪有心思搞聯合呢?”張營富說。
隨后幾年,形勢發生了變化:國民經濟高速發展,鋼材需求持續攀升,產品供不應求,鋼材、水泥等原材料產品進入了市場形勢最好的階段。鞍鋼、本鋼也從中受益,從2002年到2004年,連續3年銷售收入創歷史新高。即使在國家對鋼鐵行業出臺宏觀調控政策,市場出現階段性暴跌的2004年,鞍鋼、本鋼的銷售收入也分別達到501億元和235億元。有人認為,在形勢一片大好的情況下,具有較高市場利潤的強勢企業當然不會選擇聯合,因為誰都不用為產品銷路和市場而擔心,也就沒有聯合的原動力。
在國家對鋼材、水泥、電解鋁等行業實施宏觀調控政策將近一年半以后,原先由于投資過快,產能過分膨脹而帶來的惡果近期得以集中體現。據發展改革委統計,今年5、6月份,國內鋼材價格每噸急跌1000元左右,部分品種價格已跌破行業平均含稅成本,鋼鐵企業庫存增長了32.9%,應收賬款增長了21.9%。
面對新一輪的鋼價下跌,專家們分析,如果說去年6、7月間鋼鐵市場出現頹勢,隨后又強勁反彈,其中的原因是乍一出臺的國家宏觀調控政策打擊了廠商的信心的話,那么這一輪的價格下跌則是產能膨脹帶來的真實后果。“這種產能低水平膨脹的局面如果還不改變的話,中國的鋼鐵產業可能一蹶不振,將會出大問題?!敝袊こ淘涸菏?、鞍鋼集團總經理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