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專訪彭博新能源財經創始人Michael Liebreich
在2009年將新能源財經公司出售給彭博之前,Michael Liebreich一直擔任著這家他所創立公司的首席執行官。在從事過媒體管理、咨詢和風險投資之后,這位劍橋大學工程學碩士和前英國國家滑雪隊隊員將目光轉向了新能源領域。現在,在運營慈善組織改善倫敦空氣的同時,Liebreich也正考慮是否要競選倫敦市長。
“新能源的成本將會越來越低,以后也會持續下降。”Liebreich說,“因此對經濟受到影響的石油出口國而言,如果不采取手段抬高油價,那么就要重新改變經濟結構,適應新局面。”
同時,面對全球氣候問題,Liebreich非常關注發展中國家的表現。“在這個‘后污染時代’,中國將會起到領袖作用。”Liebreich說,而未來發展預期看好的印度和非洲地區也將成為全球應對氣候問題的關鍵。
印度和非洲將成為關注焦點
《21世紀經濟報道》(以下簡稱“《21世紀》”):您如何評價11月份發布的《中美氣候變化聯合聲明》中兩國的目標和表現?
Michael Liebreich:這次的中美聯合聲明非常重要,也是一個真正的協議而不是兩個國家相互讓步妥協之后的產物。這次的聲明中提出的目標對雙方而言都具有挑戰且很難實現,在兩國的正常情境下無法達到,需要額外的措施支持。
具體來看,我認為中國計劃2030年左右二氧化碳排放達到峰值且將努力早日達峰的目標有提前實現的可能,而煤炭使用的峰值會在2020到2030年之間到達。另一個關于203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提高到20%左右的目標則是全新的而實質的,需要中國付出很多努力去實現。
在美國方面來說,要實現2025年在2005年基礎上減排26%-28%的減排目標同樣很困難。此前奧巴馬提出的美國保護署跨州空氣質量監管方案沒有得到通過,隨后他在今年推動了一項讓電廠減排30%的立法,將會對淘汰煤炭產生重要作用,但此外仍然需要更多的措施來實現目標。
值得注意的是,這次協議將使得印度成為國際關注的焦點,從前瞻的角度來看,在1997年簽訂京都議定書的時候,沒有人意識到中國會在之后成為世界第一排放國家,而如今中美都已經提出了明確的氣候目標。考慮到發展趨勢,在2015年的巴黎協議中,印度作為發展中大國的角色就非常重要。
《21世紀》:對2015年可能達成的巴黎協議有何預期?
Michael Liebreich:在巴黎會議中,有兩個問題將成為最大的不確定性因素。一個是印度及非洲地區的表現,這兩個地方以后將會發展的非常快,我們要對此做好準備。同時也應提醒其他國家注意,如果因為勞動力價格上漲等因素僅僅將重污染行業轉移到國外其他地方,那么實際上對全球減排仍然無益。另一個值得關注的因素是,在哥本哈根會議之后各國對氣候議題的興趣有所減少,而即使即將到來的巴黎會議讓我們重新看到了大家的熱情,但俄羅斯、委內瑞拉、沙特、澳大利亞等這些能源、石油生產大國仍然沒有發出聲音。
因此我認為在巴黎會議上雖然可能達成一個協議,但可能仍然是一個妥協后的版本。對于能源進口國也就是“碳消費國”來說,簽署協議較為簡單,但要讓能源出口大國同意一個“2攝氏度”框架下的激進的協議的可能性是零。
《21世紀》:利馬氣候大會在即,很多人將之看做巴黎會議的預備會,您認為本次會議有哪些議題需要重點解決?
Michael Liebreich:最關鍵的問題是,最后的協議是一種什么結構的?我們此前在坎昆、多哈已經看到了很多討論,看到各國都拿出了自己的想法,但自從哥本哈根以來,我們的重點應該從“自上而下”變成“自下而上”。也就是說,原來我們的協議是,大家討論出一個方案,要在多少年后實現某個目標,隨后用頭幾年的時間去計劃如何實現,這是很瘋狂的。
同時,如果只是給全球減排定一個“預算”,然后討論如何分配并不合理。以美國和印度為例,如果最終協議僅僅制定一個總量,然后將美國的排放轉移到印度去,而印度并不進行減排措施的話,其實并不能實現我們的減排目標。而相反,應該將美國的錢和技術送到印度去,讓兩個國家同時在自己的基礎上減少排放。
全球碳市場鏈接不可行
《21世紀》:是否關注到了中國正在進行的碳交易試點,對中國碳市場有何建議?
Michael Liebreich:我覺得中國的碳交易試點非常有趣也值得關注,對于本地減排來說,碳市場和碳稅、政策手段一樣是一種有效的減排工具。但是我想建議的是,中國在考慮與國外碳市場鏈接時,要注意到其中可能存在的經濟問題。
我認為全球市場鏈接、全球統一碳價是不可能的。因為全球碳市場的鏈接就涉及到了資金在不同國家之間流通的問題,而如果碳市場始終讓資金從一個國家流往另一個國家的話,這樣的體系并不能維持多久,因為政府很可能發現最后國家的資金流去了自己不愿意讓其流去的地方,同時始終讓大量資金從產量高的國家流往產量低的國家對經濟發展也有害。
而不考慮外匯因素,碳市場的鏈接則是可行的,比如加州和魁北克、RGGI的鏈接,或是歐洲碳市場都是中國可以學習參考的對象。另外,除了氣候原因外,包括增加就業等因素都可能成為國家設立碳市場的考慮背景。
《21世紀》:對于澳大利亞碳價系統目前的低迷,您怎么看?
澳大利亞碳市場的問題其實有三個。首先是他們在最初幾年設定了一個固定價格,意在保護工業不受高碳價的影響。但根據我們的研究發現,實際上這個固定價格對工業來說依然太高,反而影響了競爭力,事與愿違。其次是政治原因,新一任政府成功地說服了人民,碳價不是必須而且會削弱生產力,從而改變了原有政策。最后是澳大利亞本身的國家屬性,作為一個“碳出口國”,他們每年需要出口很多的能源來發展經濟,這就決定了澳大利亞在未來幾年內仍然會保持保守的氣候政策。
新能源已完成鞏固階段
《21世紀》:對于目前石油價格下跌的局勢和新能源近幾年投資減少的情況,您有何判斷?
Michael Liebreich:目前油價確實處在低位,但現在開發新油田的成本非常高,如果開發新油田,那么石油的成本就會大幅增長,因此我估計在幾年之后價格還是會上漲。
過去幾年對全球的新能源來說確實比較艱難,我們可以看到從2004年到2011年,全球的新能源投資增長得非常快速,達到了三千多億美元,但隨后就開始連續兩年的下降,降幅達20%。但我們分析發現,2011年到2013年的投資下降大部分是由于技術帶來的成本下降,因此所需資金也更少。同時,一些國家的政策不確定性也對投資帶來了阻礙。
以往,影響新能源發展的問題一是價格昂貴,二是供電間歇性問題,比如我們可能整整一周都沒有風。但現在技術進步使得這兩個問題都得到了解決,因此我們看到各項指數和市場反應都開始反彈,新能源已經完成了鞏固階段,將會看到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