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經濟新常態下,基層經濟運行出現了一些新現象和積極的變化。在江西各縣區和工業園區,通過技術創新帶動轉型升級、以產業集群為抓手優化產業結構成為其地方經濟發展新動能,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內陸地區縣市經濟調結構、促發展、推升級的新趨勢。
人口資源紅利消退
“綠化”升級蓄積新紅利
新世紀以來中部地區經濟增長一方面依存于資源,另一方面借助沿海產業轉移。新常態下內陸地區傳統資源型產業遭遇寒流,人口紅利繼沿海之后逐步消退,經濟下行壓力倒逼經濟轉型升級。
勞動密集型企業首先面臨轉型壓力。在撫州市南城縣江西聯益電子公司,偌大的線路板生產車間除了幾臺大設備發出輕微的運轉聲外,就只看到幾個工人。總經理章征利說,線路板本是勞動密集型生產線,深圳總部的同一生產線現在仍需要十幾個工人。聯益去年引進臺灣的全自動設備在南城設廠,一條生產線只需兩個人,生產效率從在深圳的年人均2萬平方米提高到6萬平方米以上。章征利說,“我們在經濟下行壓力下轉移到內地,是企業升級戰略的需要。”
資源型產業也進入低谷。吉安市吉安縣往年鐵礦石開采能繳稅2億元、銅冶煉加工能繳稅3億元。今年上半年,這里鐵礦石稅收只有3000萬元,預計今年全年鐵、銅產業同比減稅47%、62%。
吉安縣委書記劉洪說,傳統產業優勢的消退給地方經濟造成了壓力,但并沒有造成太大的悲觀情緒。一方面已經引進和培育的技術密集型產業給地方注入了新的發展動力,彌補了一些減收因素,另一方面大家普遍把新常態期視作結構調整、產業升級的蓄勢期。
吉安合力泰科技有限公司是國內規模較大的液晶顯示屏生產企業。在企業生產車間,工人們正在生產最新潮的智能手環等電子穿戴設備。今年上半年,吉安市工業增加值增速列江西第一,其中電子信息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占工業經濟總量的一半,增長17.5%。吉安市工信委主任譚華說:“這是我們在經濟下行壓力較大的形勢下保持一定增速的主要原因。”
產業形態“綠化”是許多市縣明確的轉型方向。撫州市東鄉縣今年被國家能源局批準為全國四個APEC“低碳示范發展城鎮”之一,重點引進了投資30億元的銅銦鎵硒薄膜太陽能、投資70億元的碲化鎘薄膜太陽能、投資20億元的太陽能并網地面發電站等一批低碳新能源項目。東鄉縣委書記譚小平說:“以前我們從沿海引進的產業大都是陶瓷、輕工紡織等傳統產業,占地規模大,但是產生的實際效益不高,近一年來,我們重點引進新能源、文化創意、電子商務等低碳環保新型產業。推進產業‘綠化’是為了獲得今后長期的增長。”
產業不再遍地開花
集群發展凸顯競爭力
當前一些縣市經濟轉型的明顯特點,是以產業集群為抓手優化產業結構,強化經濟增長內生動力,提升效率和行業競爭力。
本世紀初,中部招商引資更多的是被動承接沿海產業轉移,造成產業遍地開花、多而不強。撫州市委書記龔建華說,與過去“撿到籃里都是菜”相比,現在撫州市產業方向非常明確,圍繞地方產業集群進行補鏈、延鏈式招商,“不是好菜不進籃”,主動參與構建東中西部新的產業布局,避免再走“引進—清理—再引進—再清理”的老路。
近年來吉安重點培育電子信息產業集群,共有電子信息及配套企業350多家,形成了計算機、通信終端等6個百億元產業集群。工業和信息化部授予其“電子信息國家新型工業化產業化示范基地”。
撫州市崇仁縣是江西產業集群發展的示范基地,只有36萬人口的崇仁聚集有86家變電設備企業,去年以來僅從浙江就引進8個投資5000萬元以上的變壓器項目,中低壓變壓器在全國市場覆蓋率居第三。
江西針對不同區域的資源特色經濟基礎、產業影響力等,確立了60個工業產業集群,一個縣、市重點發展1-2個產業集群,已形成了宜春的鋰電新能源、鷹潭的銅合金、樟樹的醫藥等多個在全國有一定影響力的產業集群。吉安市委書記王萍說,集群發展是推動產業升級的重要途徑,在新一輪產業轉移中,不能再延續以往“東部落后企業被迫轉移、中部落后地區被動承接”的模式,中部應根據自身產業基礎和發展定位瞄準一些產業主動對接,形成具有競爭優勢的產業集群。
2013年,江西省重點調度的60個產業集群實現主營業務收入6800億元,占全省規模以上工業的25%;集群內相關企業超過1萬家,從業人數近100萬人,占江西省工業園區從業人數的53%;重點產業集群對江西省工業主營業務收入和利稅增長的貢獻率分別達到38.9%和33.3%。今年前8個月,江西累計完成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4060億元,增幅列全國第四。
產業集群式發展激活了縣域經濟發展的內生動力,不少企業成為推動產業集群的生力軍。從福建晉江到南城縣投資的倍護公司主要生產紙尿褲等嬰幼兒用品,今年企業自己投產后又投資興建千畝產業園,采取控股方式從粵閩引入了5家為其生產配套的企業。廣西投資集團等投資的廣銀鋁業在撫州市臨川區撫北工業園投資50億元建設3000畝的鋁加工產業園,統一建設園內污水處理等設施,園區自己使用一部分,其余招商。
撫州市臨川區區長吳自勝認為,“以商招商”模式對集群式發展的積極促進作用不言而喻。江西省工信委綜合處處長王小永認為,這一模式有利于形成相對完整的配套體系和產業鏈,但要注意土地資源的集約使用。撫北工業園區主任鄧忠華說,為有效防控投資風險,臨川區設置了投資強度、畝均產出和建設時限等門檻,比如3000畝地分兩期給,第一期是2000畝,在合同里就明確建設期,第二期供給是根據第一期建設情況再定;再如要求畝均稅收不能低于5萬元等。
制造業投資下降
外商青睞現代服務業
相比工業制造業投資觀望情緒加重,服務業漸成外商投資重點。今年上半年江西第三產業投資增長29.9%,高于第一、二產業,對江西省投資增長的貢獻率超過60%,增速連續11個月高于江西省投資增速。
在東莞從事電纜生產多年的臺商王家隆,去年來到吉安市吉州區投資休閑旅游業,成立了贛臺農業科技示范園。當前工業投資壓力較大,他在東莞的企業從2000工人壓縮到500人,現代服務業是目前他看好的投資領域。
今年6月份,臺灣上市公司志嘉集團投資的國際文化創意產業園在吉安市青原區開工建設,以開發高端文化、地產及旅游產業為重點。海基會原董事長江丙坤在項目動工儀式上說,2010年以來,臺企一直處于轉型升級的震動期,這個項目表明“臺商西進”正發生質的變化,開始從制造業進入服務業。
近幾年來,外商加快進入江西物流業等生產性服務業領域。2011年,江西引進了總投資100億元的現代化綜合商貿物流基地——南昌華南城有限公司;2012年,投資2500萬美元的菲律賓宏菲物流園項目落戶萍鄉市蘆溪縣。DHL、馬士基等國際物流巨頭也紛紛在江西設立分支機構,為外貿進出口企業提供專業的國際快遞、國際空運、國際海運等與進出口業務相關的物流服務。
摘自《中國高新技術產業導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