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四川省一個月前召開的今年前三季度經濟運行和民生工作電視電話會議上,一個半小時的會議里,四川省省長魏宏對三季度形勢只講了半個小時,另外一個小時是在分析經濟新常態和四川的應對之策。
從2011年地區生產總值突破2萬億元大關之后,四川經濟增速持續回落:2011年增長了14.4%,2012年降低至12.6%,2013年只增長了10%。今年以來,四川的經濟增速更跌到個位數,前三季度增速為8.5%。
不只是四川,整個中西部地區的增長勢頭都在最近一兩年內放緩,而東部地區雖然相對平穩,但是未見回升。
四川省面對的課題,其他地區同樣也在面對。在新常態下,東中西部需要找到各自的增長新引擎。
經濟增長發展后勁在哪里
東西部地區增速不再涇渭分明。在過去數年間,尤其是2008年以來,東部地區和中西部地區增長勢頭呈現鮮明對比。
中西部地區保持兩位數的高速增長,東部地區則滑落到個位數增長,10%的增速成了東西部地區經濟形勢的分水嶺。不過,這一局面正發生變化,中西部開始向東部“靠齊”。
通過梳理今年前三季度各省的經濟增速發現,前三位是重慶、貴州和天津,分別增長了10.8%、10.6%和10%。而墊底的是黑龍江、山西、遼寧和河北,分別增長了5.2%、5.6%、6.2%和6.2%。大多數省份增速集中在7%-10%,東中西部之間不再有涇渭線,中西部地區的增速優勢不再。
浙江大學區域與城市發展研究中心主任陳建軍表示,過去幾年,西部地區高速增長的原因在于國家大規模的刺激政策,鐵路公路基礎設施建設帶來大量投資,同時,承接東部地區的大量產業轉移。但是這兩個因素目前在減弱,因此,中西部的優勢開始弱化。
在今年的經濟統計數據中,最讓人吃驚的就是東北三省,除前述兩省之外,吉林省今年前三季度也只增長了6.5%。不難看出,以資源性產業和傳統制造業為主導的省份是當下經濟大幅放緩的主要地區。
在前述四川省會議上,魏宏也表示,四川重化工業比重高達67.5%,六大高耗能行業、傳統資源性行業比重達40%左右。特別是在化工、冶金、建材、白酒等產業存在的產能過剩問題,使四川在轉型升級過程中承受著更大的“陣痛”。
中國社科院研究員徐逢賢表示,導致中西部地區經濟增速大幅下滑的原因在于,中西部地區主要是傳統產業,而傳統產業市場飽和。另外一個重要原因則是投資減少,一是沒有了前幾年大規模投資刺激計劃;二是傳統產品市場飽和,新開工投資必然下降。
徐逢賢還表示,西部地區原有產業基礎比較薄弱,而且資金短缺,雖然資源豐富,但是深加工產業和技術不夠,對外開放受制于地理環境。
另外,東部地區的經濟傳導效應也已顯現。成都市發改委國民經濟綜合運行處處長曾明友表示,成都經濟周期有一個特點,就是與沿海地區相差11個月,而一年以前的這個時候正是沿海城市經濟比較低迷的時期。
“東部地區基本上2010年就已經降到個位數增長速度,而且其科技創新產業發達,國內國際的需求都相應保持平穩,而美國經濟在逐步復蘇,歐洲經濟也在緩慢復蘇,進出口下降幅度也不是很大,因此東部地區發展相對比較平穩。”徐逢賢表示。
從今年前三季度來看,東部六省市中福建增速最高,增長了9.5%,位列全國第六位。江蘇和山東分別增長了8.8%和8.7%,增速也在全國前十名以內。廣東、浙江和上海分別增長了7.6%、7.4%和7%。東部地區增速基本都在全國平均增速以上。
尋找新引擎
未來中西部地區是否還能保持增速優勢?東部地區是否能企穩回升?新常態下,東中西部地區的發展后勁,未來增長動力源在何處?
今年9月,四川省確立重點推進頁巖氣、節能環保裝備、信息安全、航空與燃機和新能源汽車五大高端成長型產業,以及電子商務、現代物流、現代金融、科技服務和養老健康服務五大新興先導型服務業。其目的就是要培育增長新引擎,做到經濟“換擋不減速”。
魏宏在前述會議上表示,對四川而言,傳統的粗放型經濟增長模式走到了盡頭,靠高位投資拉動經濟增長難度很大,水泥、鋼鐵、白酒、煤炭傳統行業走入困境等,因此必須抓住新常態下的機遇,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和特色優勢產業,加快發展高端成長型產業和新興先導型服務業。
魏宏還表示,一方面,四川經濟結構性矛盾突出,在新常態下“抓緊轉”的挑戰大。另一方面,四川正處于工業化、城鎮化“雙加速”時期,在新常態下“加快趕”空間大。特別是國家為了推動新常態下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在政策上給予了中西部地區更多的傾斜支持,只要四川把握和抓住這些政策優勢,就能進一步開拓新的發展空間。
徐逢賢也認為,西部地區的優勢或者后勁在于中央的政策和投資的傾斜,以及絲綢之路經濟帶和孟中印緬經濟走廊等通道的建設,這將推動經濟發展、結構調整轉型以及貿易增長。在政策傾斜和地理特殊性的因素下,西部地區還會保持一定的速度,并快于東部地區。
陳建軍也表示,過去單純追求GDP的內在沖動正在平復。在絲綢之路經濟帶和長江經濟帶等戰略出臺,帶來大量基礎設施建設后,中西部地區增長動力將重現。
不難看出,在官員和學者們看來,西部地區未來的增長潛力依然很大,工業化、城鎮化加速階段釋放的需求,國內區域經濟和國際經濟一體化的戰略,以及中央的政策傾斜保證了中西部地區未來增長動力。
處于東西部之間的中部地區,在當前下滑經濟形勢中表現較為堅挺,除了河南增長8.5%之外,湖北、江西、湖南、安徽都保持在9%以上的增速,增速位居全國前列。徐逢賢認為,中部地區承接東部產業轉移,又處于貫穿南北的京廣鐵路通道上,再加上長江經濟帶建設,都是中部地區的優勢。
“東部地區經濟總量大,而且其新興產業的培育需要8-10年,東部地區增長難以恢復到兩位數。”徐逢賢表示,不過,東部地區的發展后勁在于:歐美發達國家的經濟復蘇;產業結構調整優化完成;隨著中國國際影響力的提高,人流、物流和資本向東部聚集;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等。這些都將助推東部地區的增長。
陳建軍認為,東部地區經濟相對比較成熟,人均收入已經有1.2萬-1.5萬美元,保持7%的速度已經非常高,其產業結構已經從紡織服裝等向裝備制造、電子等產業發展,基本形成了資本和技術密集型產業結構。因此,這個結構還會保持一定階段?,F在東部地區的制造業與電子商務、大數據正在結合,走智能制造道路,因此東部還有增長空間,未來5年可保持6%-7%的增速。
摘自《中國高新技術產業導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