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上海證券報
記者從昨日召開的全國工業和信息化工作會議上獲悉,工信部2015年將實施智能制造試點等專項行動,組織實施智能機器人、增材制造等產業推進計劃。
目前,我國已經進入經濟發展新常態,在諸多方面發生了趨勢性的變化,新常態的特征在工業領域的體現尤為明顯。
從增長速度看,隨著人們對產品服務品質要求的不斷提高,傳統產業和房地產投資的相對飽和,加之外貿出口需求的放緩,我國工業增速已經從兩位數回落到個位數。這種情況從2012年起開始顯現,今年更加突出。
工信部預計,2014年預計全國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8.3%;全年信息消費規模達2.8萬億,電子商務交易額超過12萬億,同比增長20%。
數據顯示,工業經濟結構調整初見成效,截至11月底,已提前淘汰鋼產能2790萬噸、水泥6900萬噸、平板玻璃3760萬重量箱,提前一年完成“十二五”淘汰任務。
工信部認為,2015年世界經濟仍以“低增長、不平衡、多風險”為其主要特征,很難期望出口需求高速增長。國內經濟受“三期疊加”的影響,投資增速持續放緩,消費需求難有大的提升,下行壓力可能進一步顯現,一些深層次結構性矛盾可能進一步暴露。
因此,會議指出,推進兩化深度融合、加快發展智能制造已成突破發展瓶頸、應對經濟壓力的關鍵選項。要以智能制造為主攻方向,以工業互聯網和自主可控軟硬件產品為重要支撐,以推廣應用標準體系為主要抓手,以健全融合機制為重要保障,推進兩化融合。
專家稱,智能制造是制造業發展的必然趨勢,是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的必然方向。當前,以“人機一體”“人工智能”“智慧制造”為核心的新一代機器人及智能制造技術正在悄然推動新一輪工業革命。
國際機器人及智能裝備產業聯盟執行主席兼秘書長、亞洲制造業協會首席執行官羅軍近認為,提升我國智能裝備產業的競爭力首先應從應用市場入手,搭建更多的開放式應用服務平臺應當是理想的選擇。通過服務平臺,可以有效打開應用市場,讓更多的用戶有機會主動去接觸機器人技術,從而成為堅實的客戶群體。
記者從會上確認,工信部2015年將利用國家新設立的新興產業創業投資引導基金,將智能制造作為重點投資方向,組織實施智能機器人、增材制造等產業推進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