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能源報
活動鏈接:2015年控制網技術專題——開拓工業服務“新藍海”
“目前中國高端服務業到了飛速發展的階段,但不能一哄而上,中國在經濟轉型的過程中還需像德國、韓國學習,中國的經濟根基還是在制造業。” 在本月16日舉行的以“重建改革生態”為主題的2015網易經濟學家年會上,北大國家發展研究院院長姚洋如是說。
據了解,中國高端服務業迅猛發展,制造業卻低端徘徊。如果能順應現在服務業發展的浪潮,大力發展現代制造服務業,中國制造業轉型升級便有了重要“利器”。
專家表示,對于能源裝備企業而言,僅依靠技術和裝備創新,從制造轉向創造已經不夠了,還應對自身業務重新定義,即從僅僅提供產品,擴展到提供包括依托產品的服務或整體解決方案。
向制造服務業發展是產業規律
我國制造業為何一直低端徘徊?
資料顯示,根據產業鏈利潤的變化曲線,制造業發展到一定階段,其利潤必然會向研發、設計、咨詢等現代制造服務業轉移,現代制造服務業就會成為帶動經濟發展新的增長點。特別是以金融、物流、信息等為主的現代制造服務業與制造業呈現出互動發展的趨勢。近年來美、日、德等發達國家制造業服務投入的增長速度明顯快于實物投入的增長速度,可以說,制造業和服務業相互融合發展的趨勢日漸明顯。
國產能源裝備相比國外同類產品有價格優勢,然而,隨著勞動力、原材料成本的提高,低價優勢逐漸被削弱,企業要想在國際市場上持續保持競爭力,產品品質和服務能力就必須得到提升。
記者在采訪中經常聽到這樣的分析,在能源裝備領域,市場環境已經從賣方市場進入買方市場,尤其是在走向海外的過程中,單純的生產制造已經難以形成足夠的競爭力和利潤,因此從“生產型制造”向“服務型制造”轉型,成為能源裝備企業必須要跨過的一道門檻。
對于制造業產業形態的發展規律,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會長王瑞祥此前就曾說道,“發達國家制造業的產業形態,大體經歷了三個階段的變化。第一階段是制造企業僅提供產品;第二階段是制造企業提供產品及其附加服務,如售后服務;第三階段是制造企業提供‘產品+服務’。此時,產品和服務相融合,服務已成為產品的重要組成部分。目前,國外先進制造業企業已向服務型制造轉變,而且步伐不斷加快,已進入‘產品+服務’的服務型制造階段。”
擴展“產品+服務”型混合商業模式
據記者了解,現階段能源裝備產業結構調整成效已初步體現,但是不合理現象仍然十分嚴峻,尤其體現在傳統加工制造業務比重大,而現代制造服務業務比重小。大部分能源裝備企業服務性增值業務在總產值中占比都過于偏低。
“我國制造業必須從以產品生產制造為主的生產型制造向‘產品+服務’為主的服務型制造轉變,從而實現產業升級,業務領域得到延伸,提高產業發展的質量和效益。”王瑞祥說道。
專家指出,對于能源裝備企業而言,“產品+服務”的混合商業模式還意味著直達客戶的絕佳機會。如果企業僅銷售產品,客戶往往只在需要維修保養時才會與企業發生交互;而當銷售服務時,企業將能建立更廣泛的客戶觸點,進而提升客戶的忠誠度。同時,通過從數字化服務中所獲得的數據,企業也能夠更好地洞察價值鏈上的各環節,從而提高效率,并制定更為合理的戰略決策。
據中國科學院沈陽自動化研究所研究員、機器人技術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曲道奎介紹,產品與數字化服務相結合,無疑還將潛移默化地提升客戶對產品的好感。而當此項服務對客戶的價值足夠大,它的重要性甚至將超過產品本身,最終影響客戶對于產品的購買決定。
誠然,制造業服務化已成為引領制造業產業升級和保持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力量,如ABB、GE等眾多涉及能源裝備的跨國企業,原主營業務集中在制造業領域,但當前都已實現由傳統制造向制造服務業的轉型。
業內人士指出,中國能源裝備企業亟待思考如何拓展“產品+服務”型的混合商業模式,從而在新一輪的制造業革命中贏得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