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科技日報
盡管今天高鐵已經成為“中國創造”的標志,但回望十年前的公眾媒體,會發現有關高鐵的報道微乎其微。這樣的情形也許會在領先世界的第四代核反應堆技術——高溫氣冷堆上重現。今天,雖然它已經上過央視和新華社,但公眾對其反應還是很遲鈍。但十年后,它可能會成為另一個遍地開花的“中國創造”。
在今天發展核電,最重要的不是它本身效率怎么樣,而是如何應付許多年間各界對它的妖魔化。是的,核電論污染遠不及火電。迄今人類通過使用核電,已經累計減排六億噸碳。雖然有刻骨銘心的切爾諾貝利事故,但發同樣多的電,水電造成的死亡人數是核電的100倍,煤電是40倍,天然氣發電是10倍。
但這些硬數據無法改變公眾對核電的負面印象。人們燒了上千年的煤,用了更長時間的水車,他們能習慣這些東西。而“放射性”這個詞出現才一百來年,放射現象本身又看不見摸不到,神出鬼沒,易于被各種夸張的說法附著其上,這是普遍的公眾心理現象。
在日本,因為福島事故,所有核電站都已經停機,相當于廢掉全國三成的發電量。到現在為止,德國雖然沒遭受核電災難,卻已經決定于2022年關閉所有核電站。而在美國,1979年三里島核事故后就沒興建新的電站。
從公眾心理角度講,這些現象的社會基礎都可以歸為“鄰避運動”。這是英語“Not In My Back Yard”的縮寫讀音,直譯為“別建在我家后面”。人們擔心某些公眾設施會有負面影響,對在自己家附近興建它們提出抗議。普通中國人可能沒聽過這個詞,但近年類似于“鄰避運動”的社會事件已經屢屢發生。
我在自己小區里就遇到過一次“鄰避運動”。有段時間,小區里的意見領袖挨家征集簽名,組織游行示威,抗議區政府把婦幼保健院遷到這里。我實在看不出婦幼醫院能有什么危險,但針對它的抗議運動真就發生了,更何況談之色變的“核”。
放到這么個社會大背景下,第四代核電技術的價值就來了。高溫氣冷堆有兩大優勢,一是能量轉化率大大提高,二是避免了堆心融毀。對公眾來說,第一條優勢可有可無,但第二條太有賣點了。以往各種反應堆技術都有個缺點,一旦點燃就不能像鍋爐那樣隨時熄滅,如果冷卻系統出了問題,核燃料的熱量仍然在持續發散,最終融毀堆心,燒穿外殼,污染環境。從僅有三個人遭受微量輻射的美國三里島核事故,到至今統計不出總死亡人數的切爾諾貝利核事故,以及剛剛發生不久,仍然盤繞在人們心頭的福島核事故,原因都是堆心融毀。盡管擁核人士百般解釋,但他們并不能避免下一次堆心融毀事故,每次都會為核電造成巨大的聲譽損失。
今天,當人們歌頌蒸汽機為生產力帶來的巨大飛躍時,很少知道在18—19世紀時,每年因鍋爐爆炸死亡很多人,甚至有蒸汽機車、蒸汽輪船被直接炸毀的案例。法國便曾經有人試圖立法禁止使用蒸汽汽車。經過一代代專業人士的改進,我們才有了今天的安全鍋爐。“核反應堆”這個詞聽起來“高大上”,其核心也是個“鍋爐”。中國這個第四代核電技術,其意義堪比瓦特在伯明翰改進蒸汽機安全閥。假以時日,這種安全核電就能打消掉公眾的顧慮。
如今,高溫氣冷堆元件已經在荷蘭通過檢測,今后會有更多國家為它大開綠燈。十年后我們都還在,我敢打這個賭,那時候中國將因為這一劃時代的技術,坐上核電輸出第一把交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