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在推動科技成果轉化方面接連傳來利好消息:10月,財政部、科技部和國家知識產權局發出通知,決定在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合蕪蚌自主創新綜合試驗區,對部分符合條件的中央級事業單位開展科技成果使用、處置和收益管理改革試點;11月,國務院常務會議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修正案(草案)》,決定提請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
改革動作頻頻,利好不斷,進一步激發了產學研各界的創新活力。記者近日獲悉,我國不少高校和科技服務機構已提前行動,推進體制機制創新,布局科技成果轉化服務新領域。
高校積極推進部門調整
為了更好地適應創新型國家建設的需要,積極推動科技成果轉化,部分高校通過整合校內外各種資源,成立新的部門,推動科研成果應用新格局的形成,體現研究型大學的科技創新引領作用。
2014年7月,北京工業大學撤銷原有的科技處,成立科學技術發展院。科學技術發展院負責從科研項目的爭取立項到驗收鑒定、申報專利和獎勵,直至后續產業化工程與應用轉化的全過程,實現對學校科技活動人員、項目、經費、成果、基地的專業化主動服務、培訓、協調、組織管理與開拓,實行各類項目經費預決算管理、“法人責任制”、“2011計劃”協同創新,貫徹落實“京校十條”,整合管理科技服務資質和專職科研編制人員。
“過去學校科技處的工作重點是科研經費、項目執行,在新形勢下需要更好地推動高校科技成果轉化落地。大學科技園也被納入這個體系。大學科技園相關負責人在新成立的科學技術發展院也擔任副職,在工作上的合作更加緊密,形成了一個完整的推進科技成果轉化的服務鏈條。”北京工業大學留學人員創業園主任陳嬛對記者表示。
科技服務機構布局新領域
近年來,我國技術轉移發展速度非常快。據不完全統計,全國技術轉移交易額超過7000億元規模。隨著科技體制改革的深入,科技成果轉化也將迎來更好的發展前景。
為了更好地推進科技成果轉化,從國家到地方都在加快布局科技服務新領域。
據科技部相關負責人介紹,科技部和財政部聯手建立了國家科技成果轉化項目庫,把近幾年各類科技計劃、財政資金推動形成的科技成果都匯聚其中,并啟動了國家科技項目成果轉化基金。
“科技成果轉化是一個系統工程。有了政策‘東風’,還需要科技服務機構的全面支撐。科技服務機構要對自己有一個準確的定位,做好自己擅長的領域,做好資源整合,做好技術和產業對接。”匯龍森科技園總裁朱強對記者表示,“科技服務鏈條既包括讓科技創業企業從0到1,實現從無到有;也包括從1到10,實現從小到大;還包括從10到100,實現從大做到龍頭企業。從0到1處于創新端,從10到100涉及產業端。怎么打通創新端和產業端,涉及技術、專利定價等領域。科技服務機構應該一手抓創新端,一手抓產業端,做好技術紐帶和體制機制紐帶,實現科技成果轉化從量變到質變的轉變。”
清華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長徐井宏對記者表示:“清華控股在科技服務業領域做了一些新的嘗試。過去我國科技成果在國有資產管理體制下被管得過嚴,現在則更加激勵學者和技術人員向市場化、產業化邁進,這對科技服務業是一個大的機遇。”
“新西蘭一些高校的孵化器平臺模式值得我們學習。進入孵化器的大門,左邊是敞開式辦公區,都是教授帶著的學生科研團隊;右邊是玻璃房,對應的是創業公司和投資公司。投資機構、創業企業、科研項目團隊時時刻刻在一起辦公。投資公司看中了其中某個項目就會直接投資。這是未來孵化器發展一個非常好的狀態,科技和資本能夠無縫對接,有效推動科技成果產業化。”陳嬛介紹,“而在國內,一些大學老師并沒有在自己所在大學的創業園里創業,而是去了別的創業園,這都是原有體制機制帶來的問題。現在科技人員創業成為國家倡導的事情,他們可以名正言順地在自己所在高校的創業園創業,帶著團隊吸引風投。”
避免政策落實遭遇“玻璃門”
面對改革“東風”,高校和各個科技服務機構都在積極創新應對。但也有部分人士擔心:科技成果使用處置和收益管理改革是否會遭遇政策落實“玻璃門”——看上去很美,但真正落實起來卻是看得到、摸不著。
“目前部分高校存在著知識產權內部比例分割,在實際轉讓時面臨一些困境。而哈佛大學等國外高校的科技成果轉化非常規范,這一點值得國內高校去研究。”朱強表示,“此外,如何建立良好的激勵機制和約束機制,也需要頂層設計。”
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副教授李紀珍對記者表示:“在現行體制下,對高校科研人員的評價還是存在重理論輕實用的問題,未來應該通過雙軌制考核激勵高校科研人員推動科技成果轉化;應進一步完善知識產權入股政策,建立科技成果轉化協同創新機制。科技成果轉化離不開多要素集聚、多主體配合。科技成果轉化要整合政府、高校及科研機構、中介、孵化器、風投以及一些其他的企業和服務機構,建立協同機制,這樣才能真正實現科技成果轉化的可持續發展模式;同時應加強科技金融和產業的深度融合。在我國,科技資本、土地資本、金融資本、產業資本融合應該成為未來科技成果轉化的主要模式。”
摘自《中國高新技術產業導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