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時兩年多的第三次全國經濟普查已基本結束。數據背后蘊含的經濟運行新情況新變化,為我國下一步宏觀決策提供了重要依據——
第三次全國經濟普查結果12月16日對外發布。透過經濟普查結果,能夠發現我國經濟社會特別是經濟結構發生了哪些重大變化?
勾勒5年發展圖景
第三次全國經濟普查的標準時點為2013年12月31日,普查時期資料為2013年年度資料。國家統計局局長馬建堂表示,此次普查主要目的是全面了解我國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的發展規模及布局,進一步查實服務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和小微企業的發展狀況,摸清我國各類單位的基本情況,全面更新覆蓋國民經濟各行業的基本單位名錄庫、基礎信息數據庫和統計電子地理信息系統。
“數據深刻展示了這5年來,我國經濟總量明顯擴大,經濟結構持續優化,經濟發展效益不斷提高。”馬建堂說,“總量擴大、結構優化、效益提高”是5年來我國經濟發展變化的簡要圖景。
普查結果顯示,2013年末,全國共有從事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的法人單位1085.7萬個,比第二次全國經濟普查年份的2008年末增加375.8萬個,增長52.9%。相對于總量的增加,結構持續優化態勢同樣明顯。與2008年相比,2013年末第二產業的比重相對下降,第三產業法人單位數量和從業人員均有明顯提升。
此外,第三次經濟普查還表明,我國經濟運行的質量和效益在穩步提高。比如,2013年企業法人單位人均營業收入78.1萬元,比2008年增長64.2%。
高技術產業成亮點
此次經濟普查結果顯示,5年來我國高技術制造業規模不斷擴大,研發投入大幅度增加,創新能力穩步提高,新產品銷售收入比重逐步上升。這一現象應該引起高度關注。
首先,越來越多的資金投向高技術制造業,使整個產業規模不斷擴大。以營收為例,2013年我國高技術制造業占全部制造業企業的比重為12.8%,比2008年提高0.8個百分點。更為重要的是,高技術企業的創新能力穩步提高。一方面,研發投入較快增長。另一方面,產出水平也穩步提升,申請發明專利總量、新產品銷售收入都比2008年時增長超過一倍以上。
在創新驅動戰略引導下,其他工業企業的研發投入也不斷增加,整體工業自主創新能力有所增強。2013年我國規模以上全部工業中研發經費超過500億元的有以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等為代表的7個行業大類,這些研發經費規模相對較大的行業對提高我國工業企業自主創新能力發揮了重要的引領作用。
更重要的是,內資企業主體地位得到鞏固,是我國自主創新的主力軍。2008年至2013年,內資企業對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研發經費增長的貢獻為77.3%,內資企業對提升我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自主創新能力發揮了重要作用。而隨著研發投入的增加,我國工業企業的人力資本質量和技術水平穩步提升,創新驅動也讓這些企業收獲了高額的回報。
馬建堂表示,5年來我國高技術產業發展更快的原因很多。一方面是政府進一步加大了支持力度。如前幾天國務院決定把在中關村適用的一些科技政策推廣到全國;進一步加大對小微企業特別是小微企業中的高科技企業減免稅負的政策力度;上海自貿區試行的有利于創新的政策也將復制推廣,所有這些都推動了我國高技術產業更好更快發展。更重要的原因則是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不斷建立健全,市場主體的作用越來越強。
充分用好普查數據
“普查獲取了海量數據,利用好這些數據需要統計機構、媒體、研究機構一起努力,不要讓數據放在抽屜里、放在電腦里。”馬建堂說,通過經濟普查,摸清家底,可以更好地進行宏觀調控,也將對老百姓產生直接或間接的好處。
“人民群眾既是消費者也是投資者。”馬建堂介紹說,群眾要投資辦廠,可以通過第三次經濟普查獲取行業信息,對于企業生產決策很有幫助。
同時,此次經濟普查還調查了主要的工業產品情況,比如照相機、電腦、電視機、電冰箱。這些企業都在哪里?除了工業產品外,比如第三產業,有多少理發館、洗衣店、銀行分支機構?它們都坐落在哪里?這些信息將被做成可視化的電子地圖。開發利用好這些數據,對國家、對企業、對老百姓都有直接益處。
記者注意到,與第二次經濟普查相比,此次經濟普查增加了小微企業的調查情況。馬建堂表示,此次經濟普查特別把摸清小微企業的家底作為普查重要任務。
此次普查結果顯示,在二、三產業中,小微企業法人單位數占全部的95%以上,從業人員占一半左右,資產接近30%。此外,對每個縣、區、街道、行業到底有多少小微企業也摸清了家底,有助于各地制定支持小微企業發展的政策,更好推動就業、促進發展、改善民生。
馬建堂表示,國家統計局將按照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精神,依法向社會公開發布更多的普查數據結果,最大限度發揮普查數據的社會效用。
摘自《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