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廣州市剛剛“出爐”的6月份工業統計數字中,記者發現以民營科技企業為主的廣州市高新技術產品產值,增速高達23%,是全市工業產品增速的兩倍以上。在去年全球性的金融風暴中,廣州市的民科企業產品產值依然保持了兩位數以上的増速,成為廣州市抗擊金融風暴的中流砥柱。
30年前,“孔雀東南飛”大都是飛往廣州;15年前,廣州留學人員技術交流會,又使廣州成為留學人員回國的第一站。廣州成為全國人才高地之后,順理成章地成為民營科技企業發展的熱土。2008年盡管遭遇了全球金融危機的沖擊,廣州市民營科技企業表現出良好的抵御經濟危機的能力。據統計,在廣州近千家民科企業中,總收入超億元的企業176家,總收入在1000萬—1億元的企業410家,人均創收103.4萬元。2008年,廣州市通過重新認定的高新技術企業有534家,其中民營科技企業432家,占80%。
近5年來,廣州市委市政府充分利用改革與人才的優勢,積極發展民營科技產業。從十個方面做足工作,開動民科發展“動車組”,使民科產業成為廣州經濟發展的生力軍。
一是“高瞻遠矚,謀定而動”。研究制定高新技術產業發展戰略和規劃,引導和支持民營科技企業科技創新和集群發展。
廣州市圍繞軟件、電子信息、生物技術、新材料等高新技術產業重點領域加強戰略和規劃研究,先后研究制定了軟件、生物醫藥和納米技術發展戰略和規劃,并在政府科技計劃中設立專項予以重點支持,有效地引導了民營科技企業在這些領域的集群發展。至2008年年底,全市認定軟件企業826家,軟件產業產值560億元。2008年,全市生物產業實現產值721億元,比上年大幅增長。
二是“營造環境,激勵創新”。廣州市推出不斷完善的有關政策,鼓勵民營科技企業創新、創業。先后頒布了幾十部政府規章和規范性文件,出臺了對職務技術成果完成人給予獎勵;鼓勵高等院校和科研機構的在職科技人員兼職或離崗創辦民營科技企業從事高新技術成果轉化;加大政府財政投入,推進民營企業自主創新和加快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市政府設立高層次人才專項扶持資金2億元,給予海外高層次人才高新技術成果產業化項目最高500萬元的創業啟動資金;落實國家關于“企業按研究開發費用的150%抵扣當年應納稅所得額”的優惠等政策措施。
把廣州市民科園建設成為民科企業之家,不斷完善園區后勤保障平臺、數字化網絡服務平臺和科技服務平臺等三大平臺,建設總部經濟基地、科技型中小企業孵化基地、產學研實踐基地、中小民營企業培訓基地等四大基地。
三是“項目支持,示范帶動”。廣州市按照“公開、公平、公正”的原則,支持民科企業申報市科技計劃項目,讓民科企業通過承擔政府項目提高創新能力。據統計,近年來,民營科技企業每年獲得市財政資助的科技項目數均占市財政資助項目總數的30%以上。從2005年開始,廣州市還從科技三項經費中安排專項資金設立了“廣州市中小企業技術創新基金”,重點支持中小企業創新、創業。2008年,廣州市中小企業創新基金計劃,安排資金3000萬元,資助66個項目,其中民營科技企業承擔64項,占97%。
此外,廣州市實施創新型企業示范工程,提升企業技術創新能力,推動企業成為技術創新的主體。2008年,認定了第一批創新型企業10家,其中民營科技企業就有5家,分別給予200萬元的資金支持。
四是“創建平臺,產學研結合”。鼓勵和支持在行業、領域中有一定規模,具備一定條件的民營科技企業建立工程技術研究開發中心以及其他類型的研究開發機構,開展共性技術、關鍵技術的研究開發。對被列入省級工程技術研究開發中心、市級研究開發中心的,按省重點中心配套資金200萬元,市重點中心配套資金100萬元,一般中心配套資金50萬元的額度分別給予資助。目前已有45家民營科技企業建成市級工程技術中心。積極支持民營科技企業與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建立聯合實驗室
五是“完善管理,做強做大”。對發展到一定規模的民營科技企業,引導其建立產權清晰、管理規范、機制靈活的現代企業制度。鼓勵企業建立適合自身特點的激勵制度,促使企業做強做大。通過規范的股份制改造,金發、迪森、七喜等企業先后在國內外證券市場上市。金發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結合自身實際,建立了一套獨特的個性化激勵機制,企業規模迅速擴大,成為全國最大的改性塑料生產基地,2008年技工貿總收入達53.9億元。
六是“專利戰略,核心創新”。鼓勵民營科技企業建立和完善知識產權管理制度,支持民營科技企業將科技創新成果申請專利,并將知識產權管理貫穿于企業的研發、生產、經營全過程,提高企業的研發效率和自主創新能力。2008年,全市民營科技企業發明專利授權736項,擁有發明專利1951項。
七是“網絡經濟,產業集群”。加快各類科技園區及基地的建設和規劃,形成分工協作的區域產業網絡和專業化產業集群。推動廣州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一區五園”的持續發展,使之成為民營科技企業發展的沃土。2008年廣州高新區實現工業總產值1480億元,比上年增長22%。廣州科學城積極推進電子信息平臺、生物醫藥和新材料三大主導產業公共技術平臺的建設,初步形成了電子信息、生物醫藥、新材料、新能源與節能環保、先進制造五大創新集群。
八是“強化中介,提升服務”。近幾年,廣州市統籌規劃,合理布局,通過資源整合建立起一批技術創新公共服務平臺。在生物制藥和中藥現代化方面,建立了10個創新平臺;在納米技術方面與中山大學共建了“納米光電材料與技術基地”;在電子信息方面,由省、市和相關高校、企業聯合建立了廣州集成電路設計中心和廣州集成電路測試中心;中國科學院、廣東省和廣州市共同出資3億元,在廣州共建“中科院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在南沙廣州市還與中科院以全新模式創建“廣州中國科學院工業技術研究院”;創建廣州科技風險投資公司、廣州國際企業孵化器、廣州生產力促進中心等為民營科技企業創新、創業服務的科技中介體系。目前全市建成科技企業孵化器18家,孵化面積約12萬平方米;全市共有市級、區級和行業生產力促進中心12家。
九是“以人為本,面向世界”。為吸引國內外的中高級科研人員、留學人員來廣州創業發展,制定了一系列的優惠政策,包括對高級科技人員給予獎勵,解決科技人員的落戶、子女教育等問題。市政府還設立了用于回國留學人員來穗創業的專項資金。中國留學人員廣州科技交流會已繼續舉辦11屆,吸引了不少海外留學人員回國創業。至2008年底全市留學人員創辦的企業超過1200家,獲得政府政策性支持的企業達737家。
十是“紐帶橋梁,合縱連橫”。成立了民營科技型企業協會,架起政府與民營科技企業溝通的橋梁。多年來,協會積極向政府部門反映民營科技企業的需求和向政府部門尋求幫助,為民營科技企業解決發展中的實際困難。協會廣泛聯系政府、社會等部門,利用各種資源對民營科技企業進行宣傳和鼓勵。通過推薦民營科技企業家參加國家、省、市勞動模范的評選,省、市百強民營企業評選等,樹立民營科技企業的良好形象。協會還牽頭成立了廣州市民營科技企業工會聯合會,團結廣大民營科技企業員工,為民營科技企業的健康發展創造和諧的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