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過30多年的改革開放,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中國改革開放經歷了:通過發展經濟特區、先行先試、突破了理念上的禁錮;通過沿海14個城市的對外開放,擴大了開放的領域,形成了開放拉動的經濟增長格局;長江沿線的開放,形成了全國范圍內的開放局面。通過加入WTO,深度融入世界經濟體系,拓展了外向型經濟的發展空間,其結果是工業化、城鎮化快速發展,內需外需一起拉動,形成了我國經濟30多年的高增長局面。
目前,國際國內形勢已發生了深刻變化,在吸收過去有效的改革開放經驗的基礎上,需要我們調整發展思路,以全新的理念推動新一輪的對外開放。
習近平總書記在2014年APEC領導人工商領導人峰會開幕式上,對現在中國經濟“新常態”給出了界定,一是從高速增長轉為中高速增長,二是經濟結構不斷優化升級,三是從要素驅動、投資驅動轉向創新驅動。2015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中,總書記又提出了九個方面特征,進一步深化了“新常態”的內涵。當前,我國在發揮好“經濟韌性好、潛力足、回旋空間大”等優勢的同時,更加需要關注“新常態”所帶來的挑戰和風險。
為適應國際經濟新格局的新變化,2013年,習近平總書記提出構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簡稱為“一帶一路”的戰略構想。不僅明確了對外開放的新路徑,同時將成為中國經濟新的增長點。此戰略構想一經提出即刻受到國際社會的高度重視,得到沿途各國的廣泛支持,國內相關省市也紛紛積極響應,其國際國內影響與戰略意義可見一斑。
“一帶一路”沿線的國家能源儲備豐富,但制造業落后,多數處于工業化早期、中期,這與中國形成強烈的互補,因此經濟上的合作、互惠性很強。該區域是世界經濟最具活力的地區,沿途多為新興市場與發展中國家,多數國家后發優勢強勁,發展空間大,處于上升期。從2013年9月來國家領導人多次出訪中西亞、歐洲時積極推進“一帶一路”建設設想,到2014年5月中國承辦的亞信峰會上開閉幕均是絲路話題,此規劃已得到很多國家的共識。
“一帶一路”理念一旦變成現實,將構建起世界跨度最長、最具發展潛力的經濟走廊。它涵蓋44億人口,GDP規模達到21萬億美元,分別占世界的63%和29%。
一年來,在我國與沿途國家的共同努力下,“一帶一路”正由構想變為現實,合作取得長足進展。尤其在交通基本建設、貿易與投資、能源與資源、金融安全、雙邊與區域合作等領域,都取得明顯進展。交通運輸部、能源局及相關省份均出臺了相關規劃措施。“高鐵”與“核能”已作為“中國制造”的新名片被領導人頻頻推出。
國家的發展形勢為自動化企業實現自己的目標提供了發展的機遇。深刻認識國內外發展環境的新變化,正確把握國內經濟社會發展新的階段性特征,以改革創新精神和科學務實態度迎接新的發展階段成為自動化企業當前的新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