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大現象反思:上海企業活力不足是個突出問題,“有實力的沒活力,有活力的沒實力。”
連會議的議程安排,也如上海目前推動產業升級和結構調整的急迫心情。
在兩個小時的時間里,上海把推進生物醫藥產業發展的目標、所需各方面政策、集中發展的園區載體等都一股腦兒釋放出來,對外發布了《上海市生物醫藥產業發展行動計劃(2009-2012年)》和《關于促進上海生物醫藥產業發展的若干政策規定》(下稱《若干政策規定》)。
昨天下午,在上海展覽中心的友誼會堂里,面對濟濟一堂的各個相關政府部門領導、相關產業基地負責人以及企業負責人,上海市委副書記殷一璀、上海市副市長沈曉明,都不約而同提到了“緊迫感”。
事實上,此時距上海首次提出“6+3”作為結構調整的主要抓手,時間只有不到3個月。
所謂“6+3”,就是抓好世博籌辦、加快兩個中心建設等六項推動上海未來長遠發展的重大舉措,以及加快國企改革與重大項目落地、逐步推出重要改革措施、保持房地產健康平穩發展這三方面工作。
5月30日,上海市出臺了《關于加快推進上海市高新技術產業化的實施意見》,這是6個項目之一。明確發展以新能源、民航制造、先進裝備、生物醫藥等九大高科技產業的制造業戰略,取代2005年確立的汽車、鋼鐵、石化等六大支柱產業定位。
企業活力不足成瓶頸
雖然只是占到上海工業生產總值的1/20,在新一輪為上海尋找發展后勁的過程中,生物醫藥產業還是被賦予了重大的責任。
作為高新技術產業化的九領域之一,今年上海市對生物醫藥產業進行了深入調研。殷一璀表示,發展生物醫藥產業必須要有一些緊迫感,因為這涉及到上海未來好多年的發展后勁問題。經過多年的發展,上海的制造業已經在能級提升、結構調整方面面臨著較大的壓力,而現在,正是上海實現經濟轉型的關鍵時期。
沈曉明則表示,上海發展生物醫藥產業的現狀是:有必要、有基礎、有差距。
早在1992年,上海已經把生物醫藥產業作為六大支柱產業,但時至今日,當年一同列入“六大”的精細化工、汽車、鋼鐵等已成長為上海真正的支柱產業時,生物醫藥產業卻仍顯單薄。2004年上海生物醫藥產業位居全國第3位,2006年到第5位,2008年僅到第7位。
而從企業生產總量來分析,沈曉明表示,全球最大的生物醫藥企業輝瑞一年產值達到500多億美元,“我們今天還要培育100個年產值超過2億元的企業,這不是大學生和幼兒園的差距,比這個還要大得多。國內超過100億元產值的企業也不少,但都沒有在上海。”
沈曉明進一步表示,造成差距的原因就在于,企業的活力不夠,且創新成果轉化的能力不足。
沈曉明表示,在調研中發現,上海企業活力不足,尤其是國有企業活力不足,是一個突出問題。“有實力的沒活力,有活力的沒實力,兼具活力和實力的企業少之又少”。
日前,上海市政協做了一個《突破上海生物醫藥產業化發展瓶頸問題的對策建議(草案)》,此次調研中提到了“華大現象”。據《解放日報》的報道稱,深圳華大基因研究院的測序能力及基因組分析能力位居亞洲第一、世界第三,其負責人曾想將項目落戶上海,最終未能“生根”,而到了深圳“結果”。
不僅是華大這樣的企業沒有在上海落地,就是在上海研發出來的成果,也有不少轉移到了外地。課題組調研顯示,中科院上海藥物所申報62個品種臨床批文中,有51個轉讓外地,占82.3%。上海醫工院申報的58個臨床批文中,有40個轉讓外地,占70%。項目的外流,也導致上海生物醫藥產業整體排名的下滑。
如何發展先進制造業
事實上,在上海致力于發展的高新技術產業中,上海落后的不僅僅是生物醫藥產業。比如,上海曾經是全國光伏產業發源地,但目前,上海太陽能及相關企業產值約60億元,而2008年江蘇省的光伏產業產值就達700億,十多家光伏國際上市公司中沒有一家在上海。
而這些高科技產業的沒落,也使得上海展示出的經濟數據讓人“大吃一驚”。
根據上海市統計局的統計,上海市上半年實現生產總值6612億元,較去年同期增長了5.6%,低于同期全國GDP7.1%的增幅,在全國省、自治區和直轄市排名中列倒數第二,5.6%的增幅也是上海1992年來最低水平。
雖然下滑的直觀原因來自于金融危機,但也充分暴露出了上海產業結構內部的問題,而且把結構調整更加急迫地擺到了面前。
殷一璀表示,改革開放以來,上海制造業經歷“調整中發展”、“發展中調整”、“發展調整中提升”三個階段,并形成了幾大支柱產業,但是由于各類資源要素的剛性約束,使得上海制造業在能級提升、結構調整方面都面臨著很大的壓力。
上海重化工業一直占據工業約75%的比重,鋼鐵、石化、機械、電子、汽車等重化工業產業成為支撐上海工業經濟的主導力量,而這輪危機中受沖擊影響最大的也恰是這些行業。隨著商務成本高企、土地資源有限、能源消耗緊張等多方面因素制約的不斷加劇,上海在重化工業等產業發展上的競爭優勢日益弱化,重化工業受危機影響的下行趨勢日益顯著。
而上海自身對于制造業重要性的認識,也經歷了一個曲折過程。
上世紀90年代開始,上海制定了“三二一”的發展戰略,淘汰部分輕工制造業,試圖努力發展第三產業,增強上海中心城市的輻射和服務功能。但是進入21世紀,上海發現,二三產業并舉,大力發展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才是正確的道路。
在5月11日的推進“兩個中心”工作會議上,上海市委書記俞正聲和市長韓正都表示,上海既要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也要大力發展先進制造業,不能簡單地限制有發展潛力的制造業的發展,不能靠制造業的萎縮來提高服務業的比重。
也正因此,上海市希望借助于高新技術產業化,帶動傳統制造業淘汰落后、搶占高端,帶動先進制造業走工業化和信息化“兩化融合”之路,帶動現代服務業等新興產業成長。
近期以來,上海市關于推進高新技術產業的會議也在不斷召開。比如,今年4月18日和5月20日就分別召開了兩次關于太陽能產業的座談會。據了解,目前上海也正在著力于制定一個推動上海太陽能產業發展的產業規劃。
而在《若干政策規定》中,上海對發展生物醫藥產業的支持力度也極大。《若干政策規定》分別從財政支持、稅收優惠、公共采購、產品價格等方面對如何推動生物醫藥產業發展提出了多項政策。上海市發改委副主任池洪稱,《若干政策規定》是在梳理了已有的相關政策基礎上,又針對調研中企業提出的各方面的需求而制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