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人民政協報
工業是一國經濟之脊梁。作為機械裝備制造業的核心———高端機械裝備制造業更是衡量一個國家工業是否發達的重要標志。
自“十二五”規劃開始,我國大力實施工業轉型升級戰略,大力發展高端裝備制造業等7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大力發展生產性服務業,以加快我國工業由大到強的步伐。
這也是一個系統工程。無論是人、財、物等生產要素,還是產、供、銷等經營環節,都有極大的改進空間。只有每個關鍵環節提質增效,裝備制造業騰飛才能真正成為現實。
就此,本報約訪了12位業內專家,結合具體產業、企業發展實際情況,針對裝備制造業產業鏈上的主要環節進行深入解剖,以促進產業健康發展凝聚更多的智慧和共識。
2014年,是中國經濟面對挑戰的一年,也是中國機械行業不斷前行的一年。
數據顯示,2014年1-11月,機械工業實現了增加值累計同比增長10.3%;完成主營收入19.93億元,同比增長9.65%;實現利潤總額1.35萬億元,同比增長11.24%;上繳稅金總額7266億元,同比增長9.34%。幾項主要指標增速均高于全國工業2個百分點以上。其中有70%的重點產品實現同比增長,西部、東部機械工業繼續高于全國工業平均增速,全行業繼續為穩增長保全局做出了貢獻。
從個體來看,中機聯會員中的國機集團、濰柴、徐工、柳工、三一重工、中聯重科、秦川機床、北一機床、山推、吉利等企業,以及無錫地和集團與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共建的國家級高端機械裝備生產性服務業示范基地,在國內、國際兩個市場都積累了很好的經驗。
2015年,中國經濟進入了另一個關鍵之年。
十一屆全國政協提案委員會副主任、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會長王瑞祥指出,世界經濟形勢依然紛繁復雜,全球經濟復蘇疲弱態勢沒有明顯改觀。我國經濟進入了發展新常態,增長速度正從高速轉向中高速,發展方式正從規模速度型粗放增長轉向質量效率型集約增長,經濟結構正從增量擴能為主轉向調整存量與做優增量并舉的深度調整,發展動力正從傳統增長點轉向新的增長點,這將對我國經濟發展帶來趨勢性變化,一定要準確把握機械工業發展基本趨勢。
趨勢一:世界主要經濟體普遍加大對制造業的關注和支持
金融危機后世界經濟格局與變化趨勢的一個突出特點,是世界各國紛紛把振興制造業作為工業發展的重要戰略。美國先后發布“制造業促進法案”、“先進制造業國家戰略計劃”,并預算投入29億美元用于支持創新制造工藝、先進工業材料和機器人技術研發,將美國打造成制造業“磁石”;德國發布保障制造業未來的工業4.0計劃;英國投資4500萬英鎊支持9個創新制造中心建設;法國提出工業占歐盟工業附加值的比重,從2010年的13%增至2015年的15%;許多發達國家把先進制造業從境外收縮回本土,并加大政策和財政支持力度;巴西、印度也相繼公布了《工業強國計劃》、《國家制造業政策》,印度擬通過制造計劃,在2030年前,每年創造出1200萬個新工作崗位,并將印度打造成制造業和出口大國。
趨勢二:我國機械工業處于重大歷史機遇期
王瑞祥指出,經過多年發展,我國機械工業已經具備了獨特的國際比較優勢。產品門類齊全,加工制造能力巨大,并具有較強的性價比優勢。核電、大型水電、火電、特高壓直流輸變電、大型起重設備等一批高端裝備,已躋身于世界先進行列,相對薄弱的機床、農機、基礎件等行業中的部分產品,也具有了較強的國際競爭力,為實現機械工業由大到強奠定了基礎。
此外,2015年,按照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工作部署,將計劃增加中央預算內投資規模,啟動一批新的重大項目;將實施差異化的區域發展政策,對西部、中部地區和東北老工業基地提出了項目建設和發展意見;將加快推進京津冀、“一帶一路”以及長江經濟帶建設;將在農業技術裝備、高端裝備、新能源汽車、燃氣輪機等領域,實施一批重大創新工程和智能制造重大項目,為機械工業發展提供了新的歷史機遇。
王瑞祥介紹說,我國經濟正從貿易大國向對外投資大國轉型,正大力推動高鐵、工程機械、汽車以及鋼鐵、水泥等成套設備走向世界,也將帶動一批機械配套及零部件企業。而世界經濟整體上尚處在危機后的修復階段,這為我們實施走出去戰略,開展國際并購和吸引海外人才提供了難得機遇。國際大宗商品價格走低,為我們以較低的價格獲取能源資源,降低國內生產成本提供了大好機會。目前,中國正在全球50個國家建立118個經貿合作區,其中有77個處在“一帶一路”沿線的23個國家,將成為中國企業對外投資合作和產業集聚的平臺。
趨勢三:國際貿易保護主義日趨加劇
王瑞祥分析指出,我國是當今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以現值美元計算約為美國經濟規模的55%,約是日本經濟規模的兩倍,實際超過德、法、意三國合計的經濟規模,也是另外三個金磚國家經濟總量之和的1.5倍。在經濟全球化、競爭白熱化的當今,國際貿易保護主義愈演愈烈。我國因規模體量大、產品附加值較低以及缺乏國際市場話語權,往往在貿易摩擦中首當其沖,成為最大受害國,機械工業也成了“重災區”。
數據統計,2014年,國外對我國機械工業發起5起涉及對耕作機、風力發電機組鑄件、履帶式推土機、取向硅電鋼、石墨電極等反傾銷反規避調查。可以說,無論從時間、數量還是產品覆蓋面分析,均呈現出日益加劇的趨勢。
趨勢四:產業呈現數字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態勢
王瑞祥指出,隨著新一輪工業革命的孕育興起,德國將通過互聯網、高科技、大數據、虛擬制造信息技術與實體制造技術融合,實現智能制造。美國提出以人工智能、機器人和數字制造,重塑制造業競爭力。歐盟將啟動“火花”計劃,到2020年投入28億歐元用于研發全球最大的民用機器人項目,涉及制造業、農業、醫療、交通運輸等各個領域,以增強歐洲工業競爭力、確保在全球的領先地位。環境保護的剛性約束日益強化,節能減排、綠色制造正成為加工制造和產品性能的必然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