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服務機器人產業分析”分論壇上,電子科技大學機器人研究中心主任、國際機器人及智能裝備產業聯盟副主席葛樹志表示:“機器人走進家庭,走進社會,這不是一個預言。”早在六七年前,葛樹志就在大力倡導研究“人機互動”這一世界級重點課題。
作為當前服務機器人產業化的高端領域,突破人機互動技術一直是一道門檻。但在專家看來,在服務機器人上,我國與國外的技術差距并不大,預計3-5年內有可能實現“彎道超車”。
哈爾濱工業大學機器人研究所副所長李瑞峰表示,將人、數據與機器連接起來,通過互聯網和大數據結合,促進更先進設備和更完善服務的產生,“機器人將成為完成這一使命的最佳載體”。
2017年產值700億美元
據了解,目前全世界的服務機器人接近2500萬臺(套),預計2017年服務機器人產值將超過工業機器人,達到500億-700億美元。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教授王田苗表示:“服務機器人正在悄悄走近我們。”他還舉例說,IROBOT清潔機器人以年增長25%以上速度發展,達芬奇醫療外科機器人凈利潤在35%以上,以色列可穿戴式康復機器人公司上市當天市值達到80億美元,“機器人正在從工業走向服務,尤其是創新性的服務機器人具有爆發性成長的特征,受到了廣大投資者的關注”。
王田苗進一步解釋說,這個領域是年輕人創業的樂土,不僅創造著實用技術,還在創造市場需求,但因為沒有統一的產品形態和技術體系,仍處在分散化的高速發展階段,但都具有高成長性,比如家庭清潔自主吸塵器、擦窗機、監控器、醫療外科機器人、可穿戴醫療康復機器人、物流移動機器人等。
“為了使2020年東京奧運會超越北京奧運會,日本已經決定將在開幕式上加入機器人競技單元作為重頭戲。”一位業內人士表示,世界各國都積極應對新科技產業革命,爭奪國際產業競爭話語權。發達國家紛紛從國家層面對機器人產業進行部署,包括美國的再工業化戰略、日本的新產業發展戰略、韓國的機器人未來戰略及德國的“工業4.0”等。
突圍“人機互動”難題
“操控對于服務機器人很重要。比如我們經常談,機器人能幫助我們打掃房間、收拾桌子,很多人研究這個領域但產業化不成功。一些特定的機器人,比如醫院的機器人幫我們運東西,就是一種操控。”美國卡內基—梅隆大學機器人研究所所長馬修?梅森表示。
馬修?梅森坦言,在家庭服務方面,機器人操控是一個很大的挑戰。它們要識別出一些直接簡單的動作。也就是說,服務機器人需從模擬人類的一些簡單動作開始,從而達到操控。實際上,這個領域的最終目標是實現“人機互動”。
與工業機器人相比,服務機器人實現“人機互動”的難度要大得多。王田苗解釋說:“從載體、機械到感知,到智能控制,加上相關的交互,機器人體系在工業上是完備的,可以相互借用和支撐,但在服務機器人上就很難支撐,包括軟體、感知、人工智能及人機交互。”
日前,在電視臺的直播現場,一臺遞送話筒的服務機器人遲遲不能正常操作。主持人調侃說,服務機器人看來要走的路還很長。實際上,服務機器人多年來發展緩慢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出于對其安全性的考慮。專家認為,日本在服務機器人特別是贍養老人陪伴機器人方面技術做得很好,但仍未大范圍產業化,核心因素是擔心機器人失控。
在葛樹志看來,服務機器人不只是功能的簡單疊加,機器人也不一定非要有胳膊有腿,但一定要有對話等感情互動。他強調說:“‘人機交互’一定要安全,一定要互動,一定要自適應,這涉及多個關鍵技術的突破。”
德國漢堡大學多模式技術研究所主任、國際機器人及智能裝備產業聯盟副主席張建偉也表達了樂觀態度:“在這一領域中國與國外的差距較小,因為我們有‘物美價廉’的優勢,有很大的用戶市場。服務機器人完全有可能3-5年內實現‘彎道超車’,與其他國家同臺競爭。”
摘自《中國高新技術產業導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