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近日印發《關于加快應急產業發展的意見》,提出到2020年,應急產業規模顯著擴大,應急產業體系基本形成,為防范和處置突發事件提供有力支撐,成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動力。應急產業發展的瓶頸在哪里?與之配套的財政、科研、政策以及人才隊伍建設又怎樣來跟進?1月23日,工信部運行監測協調局副巡視員景曉波、發改委經濟運行調節局副巡視員周平和科技部社會發展科技司參贊孫成永對這些問題作出了解讀。
產業規模已近“萬億級”
“要理解應急產業就得了解發展應急產業是為什么服務的。”景曉波說。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突發事件應對法》,我國將突發事件分為自然災害、事故災難、公共衛生事件和社會安全事件四大類,應對過程包括預防與應急準備、監測與預警、應急處置與救援、事后恢復與重建四個階段。應急產業就是為上述突發事件應對活動提供支撐的產業。
“由于事后恢復與重建階段時已經進入了正常經濟活動,相關產業一般就不再納入應急產業。”景曉波說,應急產業基本涵蓋了消防、安防、安全、防災減災、信息安全、公共安全、緊急救援、應急通信產業等等,涉及裝備、材料、醫藥、輕工、化工、電子信息、通信、物流、保險等。
目前,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為應急產業發展提供了空間。隨著我國經濟發展、社會進步和公眾安全意識的提高,社會各方對應急產品和服務的需求不斷增長。根據估算,2013年應急產業專用產品和服務的產值達到近萬億元規模。
關鍵技術裝備發展緩慢
“反思我們歷次處置重大突發事件,部分關鍵應急技術裝備一直是制約救援效率的重要因素,支撐產業發展的關鍵共性核心技術亟待突破。”景曉波坦言,我國應急產業關鍵應急技術裝備發展緩慢。比如大深度大噸位沉船快速搶險打撈裝備、超高層建筑火災撲救裝備等,這部分關鍵技術產品還需要依賴進口。
對此,孫成永也表示,突發事件的處置現場情況非常復雜,對應急技術裝備的適應性、可靠性、安全性要求很高。而我國應急技術創新缺少系統性的目錄指導,企業、科研院所開展應急科研研發時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和重復性。同時,應急產業的科技資源分散,缺少統籌和整合,核心應急裝備技術研發支撐條件不足。
針對上述問題,《意見》對2020年前應急產業發展的主要任務和所需政策措施進行了系統部署,提出了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健全產業結構、促進集聚發展、促進推廣應用和開展國際合作等6項主要任務。在充分利用好現有產業扶持政策的基礎上,提出了產業標準、財稅支持、投融資、人才隊伍建設等5條政策措施。
“比如,《意見》提出要加快關鍵技術和裝備的研發,明確提出將通過國家科技計劃、專項等積極對應急產業相關科技工作進行支持。特別是在自然災害預警、應急通信、重大生產安全事故預防、重大網絡安全事件監測預警等領域集中力量突破一批支撐應急產業發展的關鍵共性核心技術,從而支撐產業發展。”孫成永說。
《意見》還提出整合應急產業的科技資源,推動應急產業領域企業技術中心、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科研平臺體系建設,鼓勵和支持應急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發展,充分利用軍工技術優勢發展應急產業,推動軍民融合。要加大對應急產業技術研發和成果轉化的政策支持力度,對列入目錄鼓勵類的應急產品和服務,在有關科研計劃中給予支持,還需要探索風險補償機制,支持重大應急創新產品的首次應用等。
項目列入國家物流規劃
應急產業已經形成一定集聚發展規模。據了解,北京、廣東、安徽等多個省份已將應急產業列為重點支持的戰略性新興產業。截至2014年6月,全國已涌現了廣東東莞、浙江樂清等多個應急產業聚集區,年產值達4000億元;出現了北京應急救援科技園、安徽合肥公共安全產業園、重慶西部安全應急產業基地等十幾個正在規劃或建設中的應急產業園區,其中,北京、重慶等多個應急產業園區規劃的年產值規模都在500億元左右。
周平透露,下一步將在“十三五”應急體系建設規劃和其他規劃中做好銜接,使應急產業發展項目能在規劃中得到充分體現。
據周平介紹,將在項目層面積極支持量大面廣有共性或特性的應急產品,并通過應急物資保障工作推動應急產業發展。發改委目前牽頭編制報請國務院印發的《物流業發展中長期規劃(2014—2020年)》,把應急物流工程列為十二項重點發展工程之一。發改委也在組織編制應急物流的發展規劃。
孫成永也表示,科技部正會同有關部門開展“十三五”科技規劃公共安全領域的專題研究,就應急產業相關科技工作進行需求凝練和頂層設計,通過國家重點研發計劃、技術創新引導專項基金、基地人才專項等進一步加強對應急產業相關技術裝備的研究開發與示范應用,重點推動應急產業領域科研平臺體系和人才隊伍建設。
“今年工信部將推出應急產品推薦指南。”據景曉波透露,工信部將聯合有關部門編制重點應急產品和服務目錄,推動國家應急產業示范基地、應急物資和生產能力儲備基地建設,配合有關部門研究應急產品認證制度和應急產業標準,籌備建立應急產業協會、產業聯盟等。
摘自《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