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是全面深化改革關鍵之年,也是全面完成“十二五”規劃的收官之年,在這個獨特的“發展坐標”下,今年的兩會所傳遞出來的信息就顯得尤為重要。
如今,一年一度的全國兩會雖然已經接近尾聲,但期間引發的熱點話題卻在持續升溫。接下來,記者就帶您回顧一下兩會上的熱點詞匯,并解讀這些熱點對于自動化產業會有哪些影響。
中國制造
早在兩會開始之前,“中國制造”就被無數次地提及,最近一次大概是國人遠赴日本搶購馬桶蓋事件引發的“中國制造”的大討論。有人說正是因為“中國制造”這個標簽不能讓人信服,才會造成這種現象。搶購馬桶蓋的背后,實際上反映出了中國制造需要升級換代的深層涵義。
今年兩會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李克強總理反復強調“中國制造”,提出:實施中國制造2025,堅持創新驅動、智能轉型、強化基礎、綠色發展,加快從制造大國轉向制造強國。毫無疑問,中國制造業正處在一個轉型升級的重要關口,“我國力爭2045年左右建成工業強國”,這個美好的愿景是否能成真恐怕還需要闖過無數難關才可以。
自動化解讀:中國制造與自動化產業的關系我想并不需要過多贅述,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逐漸成為全球的“制造大國”,也帶動了自動化產品技術的廣泛應用。但隨著新常態經濟環境的到來,中國制造必須敢于在疼痛中尋找變化,可以預見的是,無論是怎樣的轉變都將推動自動化技術的發展及應用進入新的階段,并促進其與數字化、網絡化和智能化技術的進一步結合。
工業4.0
要談中國制造,就不得不提“工業4.0”,這個外來詞匯在2015年的“兩會”上也被多次提及。
全國人大代表、萬豐奧特控股集團董事局主席陳愛蓮就建議將“工業4.0”上升為國家戰略。
同時,全國人大代表、聚龍股份董事長柳長慶在接受專訪時也表示,公司已經實現了從硬件到軟件,從軟件到服務的業務拓展,未來還將在服務業務方面進一步拓展。同時,在由金融設備供應商到金融安全整體解決方案提供商的轉型過程中,公司將積極擁抱工業4.0,2015年正式加入到全球化競爭中來。
工業4.0旨在提高制造業的智能化水平,技術基礎是網絡實體系統以及物聯網,這是制造業未來的發展趨勢,也是企業發展的方向,“工業4.0”成為了中國企業邁向全球市場的重要切入點。
自動化解讀:工業4.0也許是2014年自動化產業中最熱門的詞匯之一。業內專家指出,“工業4.0”概念包含了由集中式控制向分散式增強型控制的基本模式轉變,目標是建立一個高度靈活的個性化和數字化的產品與服務的生產模式。由此可見,若想實現工業4.0中所描繪的未來工業愿景,工業自動化控制是核心。以西門子為代表的一些德國企業已經開始行動,率先將這一概念引入其工業軟件開發和生產控制系統。未來,由工業4.0驅動的自動化產品和技術的改變還會源源不斷地顯現出來,自動化企業需要迎合這樣的變化,積極對產品和技術的研發做出轉變。
兩化融合
實現工業4.0的基礎是機器聯網,實現中國制造向中國智造轉變也需要信息化的支撐。因此,“兩化融合”工作的開展直接影響著我國實現中國制造轉型升級的成敗。有人說,“兩化融合”實際上就是“工業4.0”的中國說法,其實質就是實現生產的智能化,在智能化的基礎上,打造智慧工廠,實現智能制造。
自動化解讀:兩化融合的契機,使自動化與信息化融合的進一步深化。目前,已經不乏一些自動化企業開始將信息技術用于企業產品設計、制造、管理和銷售的全過程,以提高企業在“全球化”的形勢下的市場應變能力和競爭能力,幫助制造業企業轉型升級。如西門子全集成自動化TIA,施耐德電氣推出的“協同自動化”,以及羅克韋爾自動化提出的全集成架構等。“兩化融合”要求自動化技術需要更高的開放性和可靠性,與此同時,也對信息安全提出了挑戰。
環境保護
兩會前夕,柴靜制作的《穹頂之下》紀錄片“橫掃”各大門戶網站以及社交媒體,一夜之間爆紅整個網絡。雖然關于柴靜本人以及這部紀錄片的質疑聲此起彼伏,但有一點至少是值得肯定的,那就是它在社會上掀起了人們對于環保的關注,同時,也使得“環保”成為了兩會期間的重要看點。
在回答外國記者有關環境污染治理問題時,李克強表示,今年的要害就是要嚴格執行新出臺的《環境保護法》,對違法違規排放的企業,不論是什么樣的企業,堅決依法追究,甚至要讓那些偷排偷放的企業承受付不起的代價。
李克強說,政府在治理霧霾等環境污染方面,決心是堅定的,也下了很大的氣力,但取得的成效和人們的期待還有比較大的差距。“我去年在《政府工作報告》中說,要向霧霾等污染‘宣戰’,不達目的決不‘停戰’。”
此番表態,讓我們看到了政府治理環境污染問題的決心,同時也讓我們看到了傳統能源冶金、石化等面臨著新一輪的挑戰。據記者了解,“十三五”期間,因為環保問題,一些大型煤化工項目將基本處于停滯的狀態。
自動化解讀:環境保護的問題也許是此次兩會期間社會最為關注的話題,因為他關系著在這片熱土中生存的每一個人。與此同時,對于環境的治理也不是一蹴而就、立竿見影的事情,也許需要十年,二十年,甚至五十年。除了政策上積極立法對于破壞環境的企業關閉和懲罰外,最需要的就是應用先進的節能減排降耗技術,自動化技術則是關鍵。只有通過先進的技術手段來治理環境問題,才能夠得到一勞永逸的效果。雖然由于產能過剩及環境污染嚴重,造成一些傳統工業如石化、冶金等受到了一些影響,短期內會造成一些自動化企業訂單額下降等現象,但透過現象看本質,長遠來看,自動化技術必將成為我國環境保護的利器。
機器人
機器人作為實現中國制造轉型升級的利器,近些年來持續受到社會的廣泛關注。工信部部長苗圩表示,工業機器人在工業領域的推廣應用,將提升我國工業制造過程的自動化和智能化水平,保持和提升我國工業的國際競爭力。他還強調,抓工業機器人的發展,一方面要抓產品技術突破和重要配套的組織,另一方面還要抓好應用。
自動化解讀:機器人本身就是一種自動化技術,由于近年來日趨火爆,有“過熱”的嫌疑。不可否認,機器人的需求還在持續增加,與之不能匹配的是我國缺少機器人的應用型人才。行業間的機器人方面的人才培養達不到普適性,人才流動受到了很大的局限。例如汽車行業和電子產業中的機器人工程師之間就很難流動,因為所面對的工藝完全不一樣。這將是未來機器人產業發展所要面臨的瓶頸。
互聯網+
在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提出制定“互聯網+”行動計劃,推動移動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與現代制造業結合,促進電子商務、工業互聯網和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互聯網+”行動計劃可以促進傳統產業變革,而中國制造如何才能在“互聯網+”的戰略中,實現轉型升級,引發了廣泛的思考。
自動化解讀:關于“互聯網+”的概念,記者想從兩個方面來闡述一下對自動化產業的影響。一方面,工業互聯網的建設需要自動化技術的支撐。若想建立工業互聯網,首先需要從行業互聯網開始,首當其沖的就是要推進制造業的智能化、數字化、網絡化。全國政協委員、工信部原部長李毅中認為,工業互聯網不僅是企業內部從研發設計、生產制造到營銷的環節,也不僅是行業產業鏈從上游中游到下游,而是整個工業的各個環節都能貫穿互聯網。這里面有虛擬的互聯網,也有實實在在的物聯網,比如說智能化、自動化的控制。另一發面,“互聯網+”的概念也應該為自動化企業帶來一些營銷模式乃至經營模式上的轉變。近1-2年,我們看到一些自動化企業已經開始試水“互聯網營銷”。ABB、施耐德電氣、美國邦納、步科等自動化企業紛紛開始了他們的電商之路。但據記者了解,真正賺錢的并不多。這就需要企業的管理者進行反思,如何開展有效的適合自身的電商模式?如何實現線上線下業務的融合?如何整合傳統渠道和網絡平臺的資源?“互聯網+”順應時代,如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無論是其對于工業發展帶來的變化,還是對自動化企業自身運營發展帶來的挑戰,都需要我們積極做好準備。擁抱互聯網似乎是我們必須要做的,與其被動接受不如主動拿下。
有人預測,“十三五”期間,我國自動化行業的發展似乎也將迎來“新常態”,不會有巨大的飛躍,但是從上述諸多兩會熱點話題來看,各行業對于自動化技術的需求始終存在,無論是實現兩化融合的道路上,還是實現中國制造轉型升級的征程中,亦或是治理環境污染的漫漫長路中,都需要自動化技術的鼎力支撐。尤其是在“互聯網+”的時代中,如何使互聯網與工業擦出火花?自動化企業又將何去何從?這顯然成為了整個自動化產業下一步需要思考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