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6日,工信部舉行新聞發布會。圍繞政府工作報告提到的“中國制造2025”發展規劃,工信部部長苗圩表示,這是未來10年實施制造強國戰略的行動綱領,也是30年“三步走”實現制造強國夢的第一步。
“中國制造2025”也被稱為中國版的“工業4.0”,兩者在核心理念、主要內容和具體做法上多有異曲同工之處。“但是,中德兩國制造業所處發展階段不同。”苗圩指出,中國制造業還需要處理好“2.0”普及、“3.0”補課的問題,解決好產品質量、工業基礎能力、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等問題。
10年進入全球制造業第二方陣
工信部牽頭起草的“中國制造2025”發展規劃,即將上報國務院審議。“通過這10年的努力,我們要進入全球制造業的第二方陣。”苗圩說。
創新驅動、質量為先、綠色發展、結構優化、人才為本,這20個字被概括為“中國制造2025”發展規劃的核心,這也恰恰是解決中國制造業基礎能力薄弱、重大技術缺乏等問題的“金鑰匙”。
目前,我國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指數已經連續35個月下降,這對于我國制造業來說也是巨大的挑戰。對此,苗圩表示,要通過調整產業結構、壓縮過剩產能、淘汰過剩產能等手段來應對。
主攻智能制造
“智能制造是我們主攻的方向。”苗圩說,此前經過兩化融合試點示范等探索,我國制造業信息化水平已快速提高,在此基礎上把智能制造抓在手里,是解決我國制造業由大變強的根本路徑。
據統計,2014年我國規模以上制造業企業,數字化研發設計工具普及率已達54%,近5年年均增長4個百分點;關鍵工序數控化率達到30%,近5年年均增長4個百分點。
“但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智能制造差距很大。”苗圩表示,目前,我國高端傳感器、智能儀器儀表、高檔數控系統、工業應用軟件等市場份額不到5%。
苗圩表示,智能制造也是工業互聯網的重要方向。據估算,在未來20年,中國工業互聯網發展至少可帶來3萬億美元左右GDP增量。工信部將研究提出工業互聯網整體架構和發展路線圖,形成工業互聯網發展建設的頂層架構。
據苗圩透露,工信部正參與研究國家智能制造重大工程,將從今年起選擇一些重點地區和行業,連續3年實施智能制造試點示范專項行動,通過運用智能制造的生產方式,實現企業運營成本降低20%,生產效率提高20%。
工業機器人為抓手
“工業機器人是智能制造的重要組成部分。”苗圩說,通過對工業機器人在工業領域的推廣應用,將提升我國工業制造過程的自動化和智能化水平。
國際上用于衡量機器人普及的指標是每萬名工人機器人擁有量,目前我國每萬名工人機器人擁有量為23臺,德國為273臺,日、韓已超過了300臺。這表明,我國以機器換人還有很大潛力和市場。
2013年底,工信部發布了《關于推進工業機器人產業發展的指導意見》,提出到2020年,培育3家至5家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龍頭企業和8個至10個配套產業集群,高端機器人方面國產機器人占到45%左右市場份額。
“過去,大約一半左右的機器人用在汽車行業,現在電子信息業等其他工業行業里都得到普及和應用。”苗圩表示,工信部將利用戰略性新興產業智能制造專項,支持工業機器人重點領域推廣示范,一手抓產品技術突破,一手抓好應用。
摘自《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