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石油戰略儲備是應對國際突發事件的必要舉措。世界各國都在大力發展石油戰略儲備,美國的石油戰略儲備相當于158天的進口量,日本為160天,德國達到127天,與這些國家相比,我國石油戰略儲備不足,如果發生突發事件,我們將比較被動,因此,建立和完善我國的石油戰略儲備體系勢在必行維護我國石油安全需要更新發展思路。在過去相當長一段時間,我國經濟發展是高能耗、粗放型,即單純以數量為中心、以高投入為動力,以專家外推預測為方法,以無控消費目標為根據,實施經濟發展和能耗的“高投入、高速度、高消費”。北京石油大學博士生導師葛家理指出,我們必須根據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總體要求,改變經濟增長方式,以經濟效益為中心、以科技創新和制度創新創新為動力,以系統優化配置為方法,即將經濟發展看成大系統,GDP的增長靠產業結構、能源結構雙重拉動,來保障高效、經濟、潔凈、穩定、安全的油氣可持續發展的新戰略。
首先要調整能源結構。經濟增長是需要能源來拉動的,但是以GDP需要能源拉動消耗強度來表示(即標油噸/百萬美元GDP),中國是1067,世界平均為281,日本僅為95.6,我國能源拉動消耗強度是世界平均值的3.8倍,是日本的11.2倍,差別巨大的原因是日本和發達國家是靠經濟效益高的能源結構來拉動GDP的,而我國是使用以煤為主的低效益能源的結構來拉動GDP。因此,2020年我國實現全面小康社會所需能源應以“有限”目標,在調控能源結構的同時,調控產業結構,尋求最佳值,經測算,2020年我國GDP達到3.9萬億美元時,需15億-16億噸標油總能源量,而石油消費量應控制在年消耗量為4億噸,天然氣消費量1000億方,這樣所產生的經濟效益最好。
其次實施“穩油增儲、跨躍興氣”的戰略部署。在2010年前,原油生產穩定在現在的水平,到2020年本土石油產量可以達到1.8億-2億噸左右,這樣在穩定本土產量的情況下就可以贏得喘息時間,來不斷積累石油儲量。葛家理說,我們的目標是到2020年在我國本土穩定產量的前提下,剩余儲量的開采時間延長一倍,同時要使在這期間,把天然氣生產能力翻兩番,即從2000年產255億方天然氣,到2020年生產1000億方,以形成高效益的能源結構。
再次大力推進科技創新。科學技術在石油資源“開源和節流”方面應該發揮重要作用。我國擁有豐富的油氣資源,但勘探程度不高,其中的“探明儲量”只有20%-30%可以轉化為有經濟價值的“商業儲量”,這就約束了我國油氣產量的可持續發展,我們要利用地質理論創新和技術創新成果,勘探出更多的油田,提高采油率。另外,由于我國探明儲量70%都是復雜性的非常規油田,即低滲、稠油、含水、裂縫,這就要求用科技的力量充分挖掘潛力、減少浪費,降低成本。另外,還要用科技調整產品結構,不斷開發新的產品,提高石油產品的附加值。
第四,實行“走出去”戰略,掌握更多石油資源。目前中國對海外石油資源的利用,除了由政府指定的企業在國際市場上進行期貨及現貨貿易外,還包括在勘探、開采等領域與外方進行合作。我國的很多合作項目都采取“份額油”的方式,即中國在當地的石油建設項目中參股或投資,每年從該項目的石油產量中分取一定的份額。這樣可以使我國的石油進口量不至于受價格波動太大影響。以中石油為例,其海外石油開采量已達1900萬噸,其中份額油約占900萬噸。中石油項目分布在四大洲的12個國家,業務范圍包括油氣勘探開發、生產銷售、煉油化工及成品油銷售等領域,初步形成以中東及北非地區、中亞及俄羅斯地區和南美地區為主的海外發展的三大區域。
第五,建立石油戰略儲備,增加安全系數。建立石油戰略儲備是應對國際突發事件的必要舉措,石油儲備分為常規儲備與戰爭儲備。常規儲備的目的主要是應對油品漲價,戰爭儲備主要是為了應對戰爭,它又分為切斷國外油品供應的儲備以及在國內煉廠油田遭到轟炸不能正常生產時的石油儲備。世界各國都在大力發展石油戰略儲備,美國的石油戰略儲備相當于158天的進口量,日本為160天,德國達到127天,與這些國家相比,我國石油戰略儲備不足,如果發生突發事件,我們將比較被動,因此,建立和完善我國的石油戰略儲備體系勢在必行。
來源:國際金融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