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態是對我國當前所處發展階段的科學判斷和規律認識,也代表著宏觀經濟調控的新趨勢。如何打造服務業發展新格局,加快形成服務業主導的經濟結構新常態,是適應、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的題中應有之意。
(一)
發達國家工業化經驗表明,經濟結構在邁過了二、三產業的交叉點后,將迎來服務業的蓬勃發展期。而中國在2012年跨過二三產業的交叉點之后,這一趨勢已經體現得愈發明顯,服務業正在成為我國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
一是服務業已經成為我國第一大產業。2013年我國服務業占比首次超過二產。截至2014年前3季度,服務業增加值占GDP比重達46.7%。二是服務業是吸納勞動就業的主力軍。2012年服務業就業人員占全部就業人員比重為36.1%,分別高出一二產業2.5和5.8個百分點,成為吸收就業主渠道。
另一方面,中國經濟已經進入轉型發展的新階段,服務業成為支柱產業不是一種偶然現象,而是全球化、市場化、城鎮化、信息化發展帶來的必然結果。
(二)
服務業劃分為生產型服務業和最終需求型服務業,前者是中國制造業升級、社會分工不斷深化、商業模式不斷高級化的結果,而后者是中國制度紅利釋放有效供給與需求的結果。
生產型服務業作為經濟的中間投入,其升級將有效助力制造業和服務業整體的高級化。通過植入知識、信息以及科學技術等生產要素可以顯著提升企業創新能力,進而推動制造業在技術開發、產品設計以及管理等諸多方面的創新能力;通過發展商業、物流、金融以及專業服務等可以極大地降低交易成本,推動專業化分工,提升資源使用效率,減少資源消耗;通過超前布局基礎性、平臺性的生產性服務網絡,可改變區域競爭優勢,集聚先進制造產業和服務產業。以生產型服務業的發展推動產業升級和經濟結構轉型已經成為我國自上而下的共識。
人口結構變化和收入提高所導致的需求結構升級和轉移是經濟服務化的動力源。發達國家經濟服務化的歷史經驗中,除了服務業增加值在經濟總量中不斷提升并成為經濟增長和就業的支柱外,另一個表現就是服務業出現“高級化”趨勢。而“高級化”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以健康、醫療、養老和教育為核心的最終需求型服務業,無論在增加值還是就業比重上,都將有顯著的提升。隨著我國人口結構變遷和需求升級,未來家庭部門將逐漸增加在這些領域的支出。隨著簡政放權和鼓勵社會資本進入等一系列體制機制改革的推進,將逐漸釋放制度紅利,提高這些行業的效率和服務水平,加大有效供給。同時,以移動互聯網為代表的新信息革命對于服務業的顛覆能力,將在打破物理限制和提高服務半徑、高效化、良好的服務體驗等方面,打開這些領域的發展空間。在線教育、智慧醫療、健康服務和養老產業必將迎來廣闊的發展空間。
(三)
新常態意味著新變化。就服務業本身而言,打造新常態下服務業發展新格局,加快形成服務業主導的經濟結構新常態,要在制度環境、體制機制、人才培養和對外開放等領域進行全面深入的改革。
一是加快市場開放和制度創新,激發服務業市場主體的活力。行政壟斷和市場管制是當前制約服務業發展的突出難題。要破解難題,就必須大膽地進行制度創新,切實打破壟斷經營,鼓勵社會資本以多種方式發展服務業,形成公正公平、多種所有制競相發展的格局。
二是積極有序推進城鎮化,推動城鎮化和服務業互動發展。通過積極有序推進城鎮化,為服務業發展創造最佳的空間形態和載體,是重要的路徑選擇。特別要依托城市快捷的交通、通訊通信和金融及多種社會服務網絡,推動服務業集聚發展,提高服務業的規模經濟效應和輻射效應,并以此帶動相鄰地區制造業發展,實現城鎮化、工業化和服務業的多贏格局。
三是增加政府服務領域的公共投入,實施有利于服務業發展的財稅體制機制。政府對服務業應側重支持公共基礎設施、市場誠信體系、標準體系建設以及公共服務平臺等服務業發展薄弱環節建設。對研發設計、檢驗檢測認證、節能環保等科技型、創新型生產性服務業企業,應實施稅收激勵政策。
四是構建多層次、多元化融資服務體系,完善支撐服務業發展的金融政策體系。鼓勵發展天使投資、創業投資,支持融資性擔保機構發展。通過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建設,滿足不同類型服務業融資需求。拓寬機構對現代服務業企業貸款抵押、質押及擔保的種類和范圍,加大金融創新對生產性服務業支持力度。
五是培養服務業創新團隊,打造服務業人才高地。人才特別是創新型人才是服務業發展的關鍵。建議從資金投入和變革人才培養模式等方面著手,支持服務業創新團隊培養,鼓勵服務創新,包容創新失敗;建立創新型人才柔性流動機制,鼓勵更多的高端人才向服務業領域聚集,為服務業發展提供強大的智力支撐。
六是積極推動服務業對外開放,提升服務業國際競爭力。把服務業作為下一步對外開放的重點,著力推進金融、教育、醫療、文化、體育等領域的對外開放。
摘自《經濟日報》